中国精神的符号化表达与弘扬路向
来源:《探索》

史宏波,李晶晶在《探索》2025年第5期撰文指出:符号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精神交往的重要表达工具,被广泛用来传递和表达特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历程中积淀的深层精神基因,符号是这种精神基因的外显形态与传播中介,运用符号弘扬中国精神具有深刻的必然性、自洽性和必要性。从历史维度来看,符号是中国精神表意实践的重要方式;从理论维度来看,符号是中国精神特质凸显的生动形式;从现实维度来看,符号是构筑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中介。中华民族在跨越千年的精神交往实践中,把中国精神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品格,藉由符号及符号组合的形式来加以承载、表达和传递,形成了以“符号编码”展现中国精神核心内涵、以“符号刺激”激活中国精神联想记忆、以“符号操演”催生中国精神行动自觉的宝贵经验。展望未来,运用符号弘扬中国精神,要深耕中华文化沃土、回溯伟大奋斗历程、立足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开掘和创新中国精神符号,增强中国精神弘扬的活力;要规范中国精神符号的表达与应用,规避“宽泛化”“泛娱乐化”“标签化”倾向,校准中国精神弘扬的取向;还要深入推进中国精神符号的转化与传播,通过解码精神基因、整合多元渠道、融合前沿技术,构筑中国精神弘扬的高地。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