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与自主知识体系:全球南方的视角”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0月21日,“知识生产与自主知识体系:全球南方的视角”研讨会在京举行。围绕“全球南方”与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以及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话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数十位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全球南方”研究的兴起,不仅体现了后发国家群体性崛起的现实,也反映了当下国际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大调整。在如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突破西方理论框架限制等问题上,学界正在形成越来越多元的思考与回应。针对“全球南方”概念的内涵与研究意义,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叶海林作了深入阐述。他表示,随着“全球南方”国家自觉性和自主性逐渐增强,建构自身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的需求应运而生。因此,如何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和学科范式、进行新的解释、提供新的理论,是摆在中国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面前的新锐课题。叶海林同时提醒,在面对近年来“全球南方”研究成果快速增长的趋势时,学术界应避免用特殊案例进行普遍解释、用概念取代理论,并在理论建构中明确区分主观期待与客观现实。

关于“全球南方”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定位问题,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展开了进一步思考。她认为,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这些国家不再仅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客体,而开始以研究主体的身份审视自身、考察世界。因此,区域国别研究应立足本土经验,推动世界多元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

围绕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凡从制度化层面进行思考。他认为,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固然需要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或殖民时代遗留的理论框架,但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和发展经验,依据理论与知识生产的客观规律,探讨“我们在哪些方面能够提出新的知识命题”。同时,知识生产离不开有组织的科研力量。要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功能,形成体系化、协同化的研究机制,承担个人学者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课题。

在讨论自主知识体系如何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力时,学者们普遍关注“南方视角”在国际规则与理念重塑中的意义。如何在全球发展新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的转变,成为与会者探讨的重点之一。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毅认为,应正确认识自主知识体系对旧有发展规范格局的矫正性作用,开展有意识、有方向的自觉矫正,重新定义关键的知识理念。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屾则从微观层面阐述了中国自主知识产品的“全球南方”实践。长期以来,全球知识生产以“北方中心”为主导,“全球南方”在农业、生态、减贫等领域存在明显“知识赤字”。中国已形成“源于实践、适配南方”的自主知识产品。其中,菌草技术打破了西方技术“高成本、高门槛”的模式,通过“生态改善—经济增收—社会稳定”的链条,成为缓解非洲资源型冲突的创新工具。

多位学者将视野进一步延伸至知识权力结构与文明交流实践等维度。他们认为,只有在打破外部话语垄断的同时,深化南南合作的历史与文化理解,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体系的独立与共生。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丙姿与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田牧野分别从拉美研究与中非交流的角度,展开了关于知识自主与文明互鉴的思考。何丙姿表示,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拉美研究正日益脱离公共议题与社会需求,演化为隐性的知识控制机制。“全球南方”国家应重启学术研究的社会转型功能,突破北方话语的主导,回归公平与批判的学术立场。田牧野则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中国对非发展援助,认为应将其实践置于中非交流史中考察,并坚持以人文交流、政治交往和商贸往来为中非文明互鉴的主基调。

其他与会青年学者还围绕全球粮食与金融治理、中国理念的实践、拉美知识去殖民化等议题展开讨论。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拉丁美洲研究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西亚非洲研究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