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世界文学的生成、流通与阅读”专家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来自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21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文学”研究范式的兴起与影响展开为期三天的高层次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主持工作坊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仲佳勇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分别致辞。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达姆罗什发表主旨演讲。他从东西方戏剧演绎和期刊出版对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出发,认为多元媒介的传播与译介促进了全球视野中世界文学的流动与互动,拓展了比较文学的整体视野,使不同性别、阶级的声音共同参与世界文学的构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剑表示,中国学术需从“拿来主义”和理论“失语症”中走出,积极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动彰显中国视角,强化本土研究成果的传播。南开大学教授郝岚以松尾芭蕉《奥州小路》为例,指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意义,展现古老文本如何通过视觉媒介在当代世界文学中持续焕发活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文飞提出,外国文学名著的解读应在“专家解读”与“作家解读”之间寻求平衡,促进外国文学教学与中文创作的连接,推动经典与大众接受的融合。山东大学教授罗贻荣认为,戴维·洛奇的小说诗学不仅体现西方文论走向综合多元的趋势,也深化了对语言、小说及批评本质的认识,为理解世界文学提供了重要启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王理行通过分析《尤利西斯》多个汉译本的出版历程,认为现代出版理念推动该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反映出中国出版业的理念转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俊杰表示,《共产党宣言》本身即具备文学魅力,将其纳入世界文学范畴有助于拓展该领域的整体架构。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旨在回应21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新范式,引领比较文学走出西方中心、应对文学研究全球化挑战,推动多元文明互鉴的深度对话与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