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一届江苏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南通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0月11日,“AI+艺术:重塑与共生——2025第一届江苏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举行。

开幕式现场 陆阳/摄

江苏省学校美育协会会长李金泉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AI+艺术:重塑与共生”精准道出了AI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和高校艺术教师能力素养提升的方向路径。他希望以此为契机,各高校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广大师生把握机遇、主动融入,积极投身“AI+艺术”行动实践,促进江苏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和艺术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

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骏表示,当前AI技术重塑艺术创作与教育模式,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为江苏省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注入新动能,打造“技术与审美共生”“传统与创新共生”“高校与行业共生”的新生态。

AI时代美术教育需突破“技术工具论”局限。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学教指委主任委员孔新苗结合“文化产业审美化”“创意产业个性化”等新现象,提出高校美术教育应从“技能培养”转向“创新素养培育”,培养学生兼具艺术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应着重跨学科融合,重新思考教学关键词,为美术教育范式变革提供理论框架。

中国美术学院深圳美育研究院院长李梅通过洞见思维与洞天目标回应AI时代的教育,提出“思维觉知”“T型素养”培养模型,给出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方向,并聚焦AI赋能美术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通过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等具体案例引发“人机共育”重构与思维跃迁重构的思考,进而提出“新洞天”的人才培养四维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郭俊奇团队牵头的《创新“AI+”课堂教学智能评测》、深圳罗湖美术教育AI过程性评价等案例,展示了AI在美术教育评价中的创新应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评价艺术之利弊、人工智能在美术鉴赏场景应用中的困难与挑战。甄巍提出,人工智能语境下美术教育评价的重构,既不会是纯粹算法的天下,也不会固守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将走向一种“增强型鉴赏”的协作模式,未来的美术专家——“增强型鉴赏家”。

会议现场 陆阳/摄

AI是取代美术工作者的洪水猛兽,还是启迪未来艺术教育的神笔马良?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勇深入探讨了AI对艺术教育的冲击以及传统范式的问题,提出新增AI艺术概论必修课、批判性AI工作坊等课程重构,培养学生深度构思与叙事能力、高级审美与批判判断力、提示词设计与跨媒介整合等人机协作能力,主动拥抱技术进化与坚守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建立多维动态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师转型的思考与举措。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耿孝臣将本土文化根脉与AI技术创新紧密交织,为在场同仁铺开了一幅“传统工艺+智能教学”的生动实践画卷,特别强调“人机协同”的平衡,AI作为“创意辅助”与“技术活化工艺表现”,核心的工艺技法训练、文化内涵解读仍要以传统教学为主。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在总结中提出,本次研讨会围绕“AI+艺术:重塑与共生”主题,从理论前沿到实践探索,从课程改革到评价体系,全方位、多维度探讨了AI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路径,达成了三点重要共识:一是AI是美术教育的“赋能者”而非“替代者”,需坚守人文内核与技术创新的平衡;二是美术教育融合发展需加强“高校—政府—企业”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三是美术教育评价需兼顾“数据量化”与“人文关怀”,避免陷入“唯技术论”误区。

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南通大学主办,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美术教育专业指导分会、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承办。

与会者合影 陆阳/摄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