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互融共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0月11—13日,第二届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聚焦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系统性保护、活化利用与社区参与等诸多前沿议题,与会学者从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共进贡献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遗产保护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巩文提出,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修复工作,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意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人民群众触摸历史、感知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表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系统性保护的概念界定尚未明确,缺乏体系性、共识性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针对系统性保护方法论缺失的现状,他提出以系列遗产、活态遗产、文化景观三大理论视角重构研究框架。在系统性视野下,文化保护利用思路应遵循“认知重构、保护协同、价值阐释”的基本逻辑,使保护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本,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赵云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与世界遗产的共生关系。在他看来,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最大限度地汇集了人类文化财富,使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出更丰富的价值。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空间化思维关注城市空间演进过程中动态的遗产定位和灵活保护策略。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阐释与空间表达需协同一致,物理、精神和社会空间应相互联系融合,构建与国际—国家—地方主体间意义对应的三位一体世界文化遗产空间。

在地域文化标识构建层面,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研究部主任考薇阐述了南京长江文化标识建设的核心问题与策略。她提出,南京兼具“江城”与“文学之都”的双重优势,但当前各沿江城市的长江文化标识建设存在同质化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必须以“文都标识”为核心发力点之一,构建独具特色的长江文化标识体系,以实现错位竞争,凸显南京的文学底蕴与地理独特性。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毅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以大运河杭州段为案例,探讨了活态线性遗产的空间管控问题。他认为,大运河杭州段作为延续使用时间最早、最长的河段之一,具有独特的时空价值,但当前管控存在碎片化治理、缓冲区风貌同质化及活态传承深度不足等挑战。应深化价值研究和社区赋权,通过差异化管控策略平衡遗产保护与民生需求,最终实现遗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与共生”。

论坛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等单位主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