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国际科技术语政策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2025科技术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科技术语的政策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展开研讨。
学术论坛现场 主办方提供
科技术语与国家战略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国际科技术语政策研究基地揭牌仪式 主办方提供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李宇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部长李嵬院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分别致辞,共同见证国际科技术语政策研究基地揭牌。揭牌仪式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为基地特聘专家颁发聘书。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际科技术语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沈骑教授主持。
论坛发言嘉宾 主办方提供
吕培明表示,科技术语不仅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更关乎国际话语权,主导科技术语标准制定对提升国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他肯定了同济大学在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的深耕探索,并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基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
裴亚军表示,科技术语是科学知识的结晶、思维工具与交流载体,其规范统一对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文明互鉴至关重要,更是国家科技主权、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键。他强调,科技术语工作是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支撑,术语研究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李宇明从四大社会领域剖析了术语工作的重要性:在术语世界,它关乎术语学研究与规范管理;在科学领域,它是术语规范整理的主阵地及新手段的应用场景;在教育领域,它影响着术语的传承与规范传播;在社会生活领域,它满足社会对科技的理解与运用需求。他特别提出要关注人文社科数据规范与少数民族地区术语翻译。
李嵬认为,术语政策是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需兼顾本土性与国际性,并期待与同济大学在联合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建中英术语政策研究院。
郑春荣强调,科技术语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支点。他介绍了学院在学校“十五五”规划框架下的“三国三语”学科发展战略,并提出该战略与术语政策研究传播紧密结合。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融合语言治理与术语政策研究,聚焦术语标准化等核心议题,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做好科技术语研究前沿与多维度探讨
论坛设置了多场主旨发言环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语言文字应用》执行主编王敏教授提出,中文语境中外文字母词的夹杂使用限制了信息传递效率,外语中文译写工作应为社会应用提供专家建议,促进中文译名使用和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社高研院研究员黄行认为,港澳地区中文科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建设,不仅有助于科技交流、学科发展,还能增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研究阐释、教育传承,促进中华认同。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审定业务七处处长王琪表示,术语学对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都以术语为基本载体,术语学理论对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其中术语翻译是关键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基于福柯的知识谱系学,提出了建构术语翻译谱系学的三大核心方法:以知识标准为基础的“横断系列谱”研究、以知识伦理为基础的“纵深体系谱”研究,以及以知识类型为基础的“历时谱系谱”研究。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求是特聘教授屈文生回顾了国际法汉译在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强调翻译是抵抗帝国话语的工具。他表示,建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需要通过翻译引入参照物,自主的法学知识习题也需要通过翻译实现对外传播。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其松认为,术语学研究已进入数智时代,需要树立术语治理理念,以大语言模型等手段,通过术语规划与政策指导术语生活。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张天伟教授从语言政策与规划视角建议,术语工作应注重知识库建设、构建全领域大华语圈术语知识对照库、加大智能技术应用、增强新领域中文术语首发权,抢占术语话语权。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沈骑教授提出,为有效支撑国家对外话语能力与科技创新需求,亟须立足中国特色、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区域国别视域下、面向自主知识体系的科技术语研究新范式,推进中国学派建设,完善术语治理与话语体系。
在论坛下设的青年学者论坛上,学者们围绕中国内地与香港信息通信技术立法中的术语概念、上海近代“中国式”建筑术语英译、“北疆文化术语库”中的基里尔文与蒙古文术语转换、西班牙科技术语规范化路径构建、中国科技人员术语意识、网络“伪术语”的生成机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野。
实现术语研究的政策性、学术性与跨领域融合
论坛下半场主旨发言环节由同济大学国际科技术语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郭屹炜副教授、同济大学英语系副主任郭亚东副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董晓波教授提出构建跨学科三维分析框架指导中国特色法治术语的英译实践。他认为,法治术语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深刻的话语实践。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曹新宇教授建议,通过界定书法术语、构建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建设多模态书法术语知识库,形成书法知识系统。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治国教授表示,术语及专有名词的翻译是我国术语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加强专业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国锋教授提出,构建中国自主术语知识体系需关注“国家规划、领域均衡、全媒体传播、外译规范”四个核心要素,并提议构建“四位一体”的术语治理模型,推动中国从术语大国迈向术语强国。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袁丽梅副教授回顾了围绕外来术语汉译音译与意译的论争,认为这些讨论不仅涉及语言转换,更折射出学界在现代化与西方文化冲击下对语言发展、文化认同与知识建构的深刻反思。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际科技术语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胡琪副教授提出,中日术语交流是两国知识迁移与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呼吁加强对近代以前中国科技典籍中相关术语在日传播的重视,进而完善中日术语交流史的研究版图。
主办方提出,此次论坛的召开,不仅为科技术语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也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注入了新动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沈骑在论坛总结时表示,本次会议呈现出政策指向、学科导向、跨学科和跨语种四大特征。他强调“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没有术语就没有专业、没有术语就没有学科”,将术语研究的重要性提升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高度,凸显术语研究在学术价值挖掘、学术边界拓展及人类知识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论坛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治理研究分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