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21日,第十五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讨会暨第十届立格外语联盟峰会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会议以“法律英语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交叉与融合”为主题,汇聚全国百余位专家学者。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法律英语作为涉外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学科,亟须实现从“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的战略转型;强化学科体系化与学理化研究,已成为服务国家涉外法治战略、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关键举措。
学科定位的理论重构与时代使命
法律英语并非法律与英语的简单叠加,而是法学、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及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深度交融的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法连表示,该学科既是提升国家翻译能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的核心基础,亦是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前提。
在当前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加速演进,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提升我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在此历史交汇点上,法律英语学科承载着重要使命,需通过强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实现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同频共振。
从理论渊源看,法律英语学科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与法律关系的科学论断。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法律规范的物质载体;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语言形式实现其社会调节功能。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清从法治传播学视角指出,法律英语教学建设关乎涉外法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效果。这一学科定位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基本原理。
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需求与现实挑战
本次研讨会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议题,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创新共识。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余素青提出,涉外法治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需构建“知识—技能—素养”融合体系,涵盖法律适用、庭审参与、文书撰写、沟通协作及法律科技应用等多维度能力。这一框架既体现了学科交叉特性,又突出了实践能力导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对涉外法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律师联盟秘书长康煜强调,法律英语学科建设应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精通国际规则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科发展的实践导向,表明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需通过深化产教协同,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夯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根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何静秋基于SSCI和A&HCI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表明,中国法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虽不断提升,但仍受西方话语体系制约。这一困境凸显了加强法律英语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法治国际传播的紧迫性。通过构建“阐释共同体”、推动本土期刊国际化,法律英语学科可为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提供学术支撑。
学科建设的实践创新与体系化发展
推动法律英语学科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需强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系统的协同构建。2022年版《学科专业目录》新增“交叉学科”门类,为法律英语专业设置提供了制度保障。甘肃政法大学教授唐丽玲提出“语言筑基、意识铸魂”理念,通过“一体四翼”育人框架,将语言能力训练与法治素养培育相结合。该模式强调通过国家意识、语言意识与受众意识的协同塑造,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余素青则强调“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融合体系,涵盖法律适用、庭审参与、文书撰写等核心能力培养。这些创新实践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
技术创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勇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法律翻译的应用前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毛现桩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提出法律翻译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这些研究展现了新技术与法律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赵军峰通过《水浒传》英译案例,揭示了法律知识在文学翻译中的迁移规律,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张力。上述研究表明,法律英语学科正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交叉融合,不断拓展其理论边界与实践领域。
服务国家战略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法律英语学科建设具有三重战略意义:其一,作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通过系统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其二,作为推动“语言红利”向“规则红利”转变的关键支点,助力我国从“规则接受者”向“议题发起者”转型;其三,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屏障,通过精准对冲“卡脖子”法律风险,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利益。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看,法律英语学科建设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新型法律语言服务能力,这种能力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关系的国际化适配。张法连领衔成立的“中国仲裁法学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涉外法治教育专业委员会”,正是适应这一趋势的组织创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平台支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表示,法律英语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时代使命。这一定位准确把握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理论服务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法律英语学科建设进入体系化、学理化的新发展阶段。与会专家认为,只有坚持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学科内涵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才能推动法律英语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法律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法律英语学科必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提升中国法治国际话语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