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艳杰在《西部学刊》2025年第15期撰文:深入探讨《布洛陀史诗》的文化独特性与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分析“镜中我”现象在该史诗译介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双重效应。研究发现,史诗的文化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文本的神圣性和口头传承性。其中,神名与宇宙观的不可译性,以及生态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构成了典籍译介的主要难题。在典籍译介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判断形成“自我之镜”,读者的接受语境则构成“他者之镜”,共同作用于“镜中我”现象。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典籍在译介过程中可能遭遇文化折扣,导致其文化价值的削弱;另一方面,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加工和改造,文化得以再生产和创新,实现文化价值的增殖,从而形成“镜中我”现象的“双重镜像”效应。典籍译介中的“镜中我”现象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即翻译过程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文化主体通过他者之镜反观自我、重构意义的动态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