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思维基础和大纲框架,接下来就是填充内容。
这一步要注意三个细节:观点先行、做好过渡、结尾升华,确保读者读起来顺畅、有收获。
(1)观点先行:开头就告诉读者 “你要讲什么”
现在大家读文章都是 “扫读”,不是 “精读”。如果把观点藏在段落中间,读者可能没看到就划走了。
我的建议是,不管是整篇文章的开头,还是每个段落的开头,都先把观点亮出来。
文章开头,要一句话说清核心观点。
比如写 “时间管理”,不要这样开头: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每天都觉得忙,但又没做出什么成果,其实这是因为没做好时间管理……”
这样太绕,读者要读半天才知道你要讲什么。
应该这样开头:
“想摆脱‘忙而无果’的状态,你必须做好时间管理——今天分享3个实用方法,帮你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一句话说清 核心观点和文章价值,读者马上就能判断 “这篇文章对我有没有用”。
每个段落的开头,也要先写观点句。
比如这一段的开头,我先写 “观点先行:开头就告诉读者‘你要讲什么’”,你一看就知道这段要讲 “观点先行”,然后再跟着看具体的方法,理解起来更轻松。
(2)做好过渡:让段落之间 “无缝衔接”
很多人写文章,段落和段落之间没有过渡,读完上一段,突然跳到下一段,读者会觉得 “很突兀”。
过渡就像桥梁,要把前后内容连起来,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三种:
① 用过渡词:
比如 “因此”、“不过”、“更重要的是”“举个例子”、“具体来说”,这些词能帮读者理清逻辑关系。
比如从 “分论点一” 过渡到 “分论点二”,可以用 “掌握了结构化思维,接下来我们看看怎么用它来列大纲”。
② 用过渡句:
如果两段内容关联比较紧密,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上一段,再引出下一段。
比如写完 “列大纲要符合MECE法则” 后,过渡句可以是 “确定了分论点要符合MECE,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分论点该按什么顺序排列?”
③ 用过渡段落:
如果两个部分内容差异比较大(比如从 “思维方法” 过渡到 “实操技巧”),可以加一个短段落过渡。
比如:“前面我们讲了写文章的底层思维,有了思维基础,接下来要落地到具体写作中 —— 先从列大纲开始,这是逻辑感的关键一步。”
过渡不用复杂,核心是 “让读者知道‘为什么要讲下一个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文章读起来就会很顺畅。
(3)结尾升华:不只是总结,要升华价值
很多人写结尾,只是把前面的内容重复一遍,比如 “今天讲了结构化思维、列大纲、观点先行,希望对你有帮助”。这样的结尾太普通,读者看完不会有深刻印象。
好的结尾要做到两点:总结核心内容 + 升华价值。
总结部分,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核心方法,不用面面俱到;升华部分,要把文章的价值拉高一层,让读者觉得 “除了方法,我还学到了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这样写:
“今天分享的逻辑感打造方法,核心就三个:先练结构化思维和论证逻辑,打好思考基础;再列清晰的大纲,确定文章框架;最后在内容中做到观点先行、做好过渡。
但更重要的是,逻辑感不只是写作技巧,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工作、跟人沟通,有逻辑的人总能更快抓住重点、说服他人。从今天开始,每次写文章前多花10分钟理逻辑,慢慢你会发现,不仅文章写得更好,思考问题也会更清晰。”
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方法,又告诉读者 “逻辑感的长期价值”,让读者觉得 “这篇文章不只是教我写文章,还教我怎么提升思维”,收获感会更强。
很多人觉得没逻辑,写不出有逻辑的文章,但我见过太多学员,从写文章没条理到逻辑清晰有说服力,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刻意练习。
刚开始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麻烦,但练得多了,这些步骤会变成 “肌肉记忆”,写文章时不用刻意想,逻辑感也会自然体现出来。
提升写作逻辑感,光看方法没用,必须动手练。
马上选一个你想写的主题,按 “定观点 - 列大纲 - 填内容” 的步骤写一篇短文,慢慢你会发现,逻辑感其实没那么难。
期待看到你逻辑清晰、说服力满满的文章!
(注:文章来源于“陈胜林写作赋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