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写作,如何写出超强的
“逻辑感”?(一)
来源:“陈胜林写作赋能”公众号

逻辑,是写作中最强大的说服武器!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读者没有耐心听你绕圈子。

缺乏逻辑的文章,就像一团乱麻,让人读得头疼。

而逻辑清晰的文章,则像一条清澈的溪流,自然而然地带着读者走向你想要表达的终点。

一 、先打思维基础

没有条理的思考,写不出有逻辑的文章

很多人写文章没逻辑,根源不是不会写,而是不会想—— 思考的时候想到哪算哪,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是一团乱麻。

想写出有逻辑的文章,先得把思考的逻辑理顺,重点掌握两种基础思维:结构化思维和论证逻辑。

(1)结构化思维:把零散想法变成有序框架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简单说,就是把看起来杂乱的信息,按一定的逻辑整理成框架,让它有条理、好理解。

比如写 “时间管理” 这个话题的文章,很多人会直接列 “番茄工作法、任务清单、优先级排序” 这些具体的方法,看起来都是干货,但方法之间没有关联,读者看完还是不知道 “该先学哪个、怎么用”。

但用结构化思维梳理后,会变成这样的框架:

理念层:为什么要做时间管理(解决 “不想做” 的问题)

方法层:核心时间管理方法(解决 “怎么做” 的问题,比如番茄工作法、优先级排序)

工具层:每种方法对应的工具(比如用 Todo 类 APP 做任务清单)

实践层:如何落地执行(比如每天早上花 10 分钟规划任务)

这样一来,从 “为什么” 到 “怎么做”,再到 “用什么工具”、“怎么落地”,逻辑链条很清晰,读者一看就知道该怎么一步步学、一步步做。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就是 “分类 + 排序”。

先把内容按逻辑分类,再给每类内容排好顺序。

我在写作训练营里,我会让学员做结构化思维的练习,先去拆解有逻辑的文章,在自己去仿写,就能大大提升思维的结构化。

刚开始很多学员觉得难,但练几次后就能发现规律,所有好文章的逻辑都是一套逻辑方法,把这套逻辑方法学会了,写出的文章就能有70-80分水平了。

练得多了,思考时自然会养成 “先框架后细节” 的习惯,写文章时就不会 “想到哪写到哪”。

(2)基础论证逻辑:让观点站得住,有说服力

如果说结构化思维是文章的 “骨架”,那论证逻辑就是 “血肉”——一个观点能不能让人信服,全看论证有没有支撑。

最基础的论证逻辑其实很简单:观点→论据→论证。

但很多人写文章时,要么只给观点不给论据(比如只说 “写作很重要”,不说为什么重要),要么论据和观点没关系(比如想论证 “写作能提升思维”,却举 “写作能赚外快” 的例子),要么论证过程跳步(比如直接说 “写作能放大价值,所以要学写作”,没说清楚 “写作怎么放大价值”)。

真正有说服力的论证,应该一步扣一步,让读者跟着你的逻辑走。

比如要论证 “写作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可以这样展开:

观点:写作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不管做什么都需要

论据1:工作中离不开写作

论证1:如果不会写作,邮件写得混乱,领导看不懂;报告没逻辑,客户不认可,会直接影响工作结果

论据2:写作能锻炼思维

论证2:思维有条理了,不管是跟同事沟通,还是自己做决策,都能更高效

论据3:写作能放大个人价值

论证:比如你会做 PPT,写一篇 “PPT 制作技巧” 的文章,能吸引想学习的人关注,甚至能接到培训、咨询的机会,这就是价值放大

记住一个原则:一个观点,至少要从2-3个角度找论据;每个论据,都要说明 “它为什么能支撑观点”。

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不是 “空喊口号”,而是真正能说服人。

二、列好文章大纲

逻辑感的核心,是先有框架

很多人写文章的习惯是打开文档就写,结果写一半发现思路断了,或者写完回头看,发现前后内容不搭边。

这都是因为没列大纲——大纲就像盖房子的 “施工图”,没有图就开工,很容易建歪、建乱。

列大纲不用复杂,做好三件事就行:明确核心观点、分论点符合MECE法则、分论点按逻辑排序。

(1)一篇文章,只讲一个核心观点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原则。

很多人写文章想讲的东西太多,比如一篇文章既说“怎么学写作”,又说“怎么涨粉”,还说“怎么变现”,结果每个点都没讲透,读者看完还是没收获。

记住,一篇文章只解决一个问题,只讲一个核心观点。

在列大纲前,先思考:“我这篇文章,到底想让读者知道什么?”

能一句话说清楚,才算想明白。

比如这篇文章,我的核心观点就是“普通人通过掌握思维、大纲、表达三个层面的方法,能写出有逻辑感的文章”。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不会扯到“写作怎么赚快钱”、“怎么起标题”这些无关的话题。

如果你列大纲时,发现自己想讲的东西太多,就把这些内容拆成多篇文章。

比如“写作干货”可以拆成“怎么练逻辑”、“怎么找选题”、“怎么写开头”,每篇文章聚焦一个点,反而能写得更透、更有价值。

(2)分论点要符合MECE法则

MECE法则是麦肯锡常用的思考工具,简单说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分论点之间不能有重叠,也不能有遗漏,要把核心观点的方方面面都覆盖到。

比如写“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分论点列成:

① 用番茄工作法

② 做任务清单

③ 少刷手机

④ 排优先级

你仔细看看这个分论点,有没有问题?

乍一看,看似有道理,讲了干货和行动建议,但是实际上是不符合“结构化思维”的。

比如,“做任务清单”和“排优先级”是重叠的(做清单时肯定要排优先级),“少刷手机” 属于“专注执行”的范畴,没有单独作为分论点的必要,而且还遗漏了“工作后复盘”这个重要环节。

按照上面的分论点,写出的文章就是零散的,没有逻辑的。

符合MECE法则的分论点应该是这样的:

工作前:做好规划(包括列任务清单、排优先级)

工作中:专注执行(包括用番茄工作法、减少干扰)

工作后:及时复盘(包括总结问题、优化方法)

这样分类,既没有重叠(规划、执行、复盘是三个独立的环节),也没有遗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流程都覆盖了),读者一看就知道“提升效率要从这三步入手”。

列分论点时,先把能想到的点都写下来,再按MECE法则梳理:

有没有重叠的?有没有遗漏的?重叠的就合并,遗漏的就补充,直到每个分论点都独立、全面。

(3)分论点要按逻辑排序:让读者顺着读,不费劲

分论点列好后,顺序不能乱排,要符合读者的理解逻辑。

常见的排序方式有四种,根据文章主题选就行:

时间顺序:按“过去 -现在 - 未来”“前 - 中 - 后” 排序,比如写 “项目管理”,可以按 “项目准备 - 项目执行 - 项目收尾” 排序

程度顺序:按 “重要 - 次要”“简单 - 复杂” 排序,比如写 “写作入门”,可以按 “先练逻辑 - 再练表达 - 最后练技巧” 排序(逻辑是基础,最重要)

因果顺序:按 “现象 - 原因 - 解决方案” 排序,比如写 “文章阅读量低”,可以按 “阅读量低的表现 - 原因分析 - 提升方法” 排序

从内到外 / 从整体到局部:比如写 “个人 IP 打造”,可以按 “个人定位(内)- 内容输出(中)- 流量运营(外)” 排序

这篇文章的分论点排序,用的就是 “从基础到应用” 的逻辑:

先讲 “思维基础”(最底层的逻辑),再讲 “大纲构建”(中间的框架),最后讲 “内容表达”(表层的技巧)。

读者按这个顺序读,能从 “为什么” 到 “怎么做”,一步步理解,不会觉得突兀。

(注:文章来源于“陈胜林写作赋能”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