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来源:“问题意识”公众号

• 什么是研究问题?

• 三大类型的研究问题:你的研究要回答哪一类?

•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 研究灵感哪里找?

一、什么是研究问题?

在一个研究的开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所谓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简单来说,就是你想通过你的研究来回答关于这个世界某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学术问题。研究问题不是"论文题目",也不同于论文的"主题"或"主旨",而是你在一个研究中非常具体地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既然是问题,那么它应该是以疑问的形式问出来的,应该是以问号结尾的。研究问题通常比"研究主题"更加具体。一篇学术文章不可能回答一个领域的所有问题,那么你应该为读者指明这样一篇文章的篇幅到底能够回答那个问题的什么方面。

好的学术论文都会明确提示其具体的研究问题,并且一般会在引言部分提出,从而方便后续讨论。研究问题是为读者指明这个研究出现的原因和目的,是全文关注的焦点,是引领全文的方向。学术论文要求作者思路连贯、架构严谨地探讨学术问题的答案,只有当你的问题尽量具体而明确的时候,这种探讨才可能成功,才可能有意义。

无论是我们在读文章还是写文章的时候,明确研究问题都是最重要的步骤。读文章时,只有看出了作者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才能理解其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的设计究竟有什么意义。写文章的时候,只有确定了自己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才知道应该去阅读和综述哪些相关文献,如何在数据收集、样本确定等环节设计出合理的研究过程。不夸张地说,脱离研究问题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就不存在意义,也没有办法评判好坏。在这个意义上讲,确定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就像是我们在出发旅行之前确定了一个明晰、可行、值得一去的目的地。

二、三大类型的研究问题:你的研究要回答哪一类?

研究问题从目的上分类,可以分成三大种类型: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study)、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study)。在细化和明晰你的研究问题时,想清楚你的研究类型属于这三种中的哪一种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来说,探索性研究关注“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描述性研究关注“如何描述这个问题?”;解释性研究关注“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这三种类型的研究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关系。

探索性研究一般是在某一个问题还没有被清晰定义出来的时候最合适的一种研究目的。它常常被用于初步了解某个问题的大体情况,探索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可行性,或者用于检测某个研究设计是否合适。探索性研究常常以接下来的研究铺路为目的,因此很多前导研究(pilot study)都属于探索性研究。比如,假如我想研究国内大学老师的绩效评估体系,首先需要大体了解一下国内大学是不是真的使用绩效评估体系,有多少学校用,使用评估体系的决定权是在校级层面、院级层面、还是系级层面?大体了解之后我才能够进行具体深入且有针对性的研究,也才能解释哪些因素会导致不同学校的绩效管理使用方法出现不同的方式和效果。

当我们对某一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可以进行描述性研究了。与探索性研究不同,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科学观察具体反映出某一个问题的客观情况。描述性问题经常问的是“什么”“哪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过程”等问题。最常见、最典型的描述性研究就是“人口普查”——想要调查清楚一个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人群各自的比例,描述性研究是在反映和描述客观事实,而并不试图对任何现象进行解释。再者,假如我要回答中国的男生平均多大年龄第一次饮酒,一个省有多少个企业,一个学校的老师学生配比是什么,某个省市公安机关拘留犯人的一般程序是什么——这些都是描述性问题,就像是用一张画板把真实情况用系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没有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事实是这样。

解释性研究,顾名思义则是把重点放在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上。比如,是什么引起了有人早饮酒有人晚饮酒?为什么有的省企业数量多有的数量少?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否与该地区小学的师生比例呈正向关系?某地区犯罪率的高低是否影响到该地区公安机关拘留犯人的一般程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不仅仅是需要去客观反应和描述事实了,而是需要依托现有的理论和文献,提出相关的解释变量。因此,解释性研究里一般会设计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变量,并试图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换个例子总结一下这三种不同的研究目的:“外星人吃豆腐脑吗?”属于探索性问题;“外星人吃的豆腐脑是什么样子的?”属于描述性问题;“外星人为什么吃咸豆腐脑而不吃甜豆腐脑?”就是解释性问题。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到,解释性问题87通常要以已有的、从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为依托来建立。

我们为什么需要知道自己的研究问题是哪种类型呢?一方面,这能帮我们更准确地叙述出自己的问题,比如,描述性问题里一般不会出现“为什么”这样的字样;另一方面,一个研究的目的是哪一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需要的数据类型、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整体的研究设计思路。比如探索性研究通常是使用质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来实现,而解释性研究多需要用大样本的量化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来实现。你自己想做哪种类型的研究,你的专长、知识、可投入的时间、精力允许你做哪种方面的研究,也应该作为确定研究问题的考虑因素。

三、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作为研究者的一大乐趣,就是可以频繁地对世界上的各种好奇的事情进行发问。但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都是好的研究问题。那么我们确定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提供以下五点。

(1)该研究问题是否是你和别人所在乎的?这个标准是说,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重要的,应该是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建设或实践操作有贡献的,能推动知识车轮向前进展的问题。例如,我想研究我家小猫每一天的眨眼次数,或者观察邻居老爷爷每个月开多少次窗户,或者对面楼阿姨一天打多少个哈欠——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象过于单一,研究问题的意义及拓展范围很小,很难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有意88义,因此并不是好的研究问题。具体来说,对于公共管理而言,研究“为什么有的公务员工作效率高,有的效率低”,就要比研究“公务员的外貌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意义。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体现出的是一个研究者对领域内现有知识、文献缺口的深入理解,也是一个研究者对于改造现有世界中某个具体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2)该研究问题是否可以争论?这一个标准是说,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尚且没有定论的,可以去争论也值得去争论的问题。一个问题如果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答案,或者这个答案很容易查到,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它意义不大。比如,“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就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因为它不值得争论,数一数就知道了;“三天不吃饭的人会不会有饥饿感?”也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正常人都会有饥饿感。对于一个具体领域而言(如管理学),也有很多相似的问题虽然最初看上去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研究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可以争论和值得研究的,而是领域内基本达成了一定共识,研究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公司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是否会影响到一个公司的业绩?”“员工的情绪是否对其工作绩效有影响?”“不同的组织是否会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些问题的提问方式使得其可争论的空间很小,而且领域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共识。但是,这些问题可以转化成更加具体的、建立在共识之上的、挖掘进一步未知空间的问题。比如,“公司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在什么情况下对公司业绩影响最大?”“什么样的工作内容下员工情绪对其绩效影响最小?”“哪些因素会导致不同的组织采用相似的组织结构?”等等。

(3)该研究问题是否过大或过小?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既具体又有研究的空间。比如,我们来看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内容为虚构):

研究问题1:“为什么鸡会横穿马路?”

研究问题2:“在2020年5月1日,有多少只鸡横穿了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的马路?”

上面的第一个研究问题过于宽泛,你看上去搞不清它在问什么、问哪种类型的鸡,问在哪里的鸡,问在什么时间横穿的马路;而第二个问题过于具体,由于限制住了时间地点和提问的具体内容(鸡的数量),导致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研究的空间,有监控的话数一下就好了,其研究结果对其他研究也没有很明显的推广意义。

那么比较合适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折中一下,把上面两个问题修改成以下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哪些环境因素,导致2020年在北京多次出现小鸡横穿马路事件?”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研究问题,不会过大或过小。把研究问题修改到适中的状态往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于学术新人来说尤其困难,因为我们缺少对某个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不知道一个领域被细分到什么程度了。当年我自己在确定学术论文研究问题的时候,就被导师要求持续不断地把研究问题缩小(narrow down),前后大概持续了半年多,而具体的方法90就是不断地去多读各种文献。我导师看见我初次设计的研究问题就笑了,说这些问题足够你在学校里再待十年了。她的意思是这些问题太大了(too broad),领域内的学者们研究了多少年都没研究清楚,我提的这些并不是具体的研究问题,而只是“研究主题”(research topics)。而当我更多地读到这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文献,才意识到我所以为的问题早都被细化成了各种小问题,被不同的学者深入研究者。一旦对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充分的理解,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就不再会成为一个学者的问题。

(4)该研究问题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下是否适合和可行?这一个标准要求我们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规模、所需的资源、所需的时间等因素,做一个实际的考虑。比如,一门本科生课程的结课论文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应该跟一个博士生毕业论文的研究问题一样大,因为双方拥有的资源和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通过一个学期去解决通常要两三年才写完的博士论文所解决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你是否拥有经费、合作者、现成的数据、足够的时间,这些都将影响你能回答的问题的规模。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一定是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一定是一个可以在规定条件下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一点要求我们把梦想牵回现实,脚踏实地地考虑自己的现实资源,去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5)该问题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还是“观点”问题?社会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是用来反映和总结社会规律的,它能解决“事实”类问题,比如“美国人的财富分配是否是平均的?”,而不能解决“观点”问题,比如“美国的财富分配是91否应该更平均?”。前者是一个去反应“事实”(fact)的问题,是可以有定论的——你把美国人的收入数据拿来,各个阶层的家庭收入拿来,就能算出来财富是否平均分配以及在多大程度、什么情况下是平均分配的。但后者是“观点”(opinion)问题,它涉及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什么才算是“更平均分配”?现在是否足够平均分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价值问题(value question),有人可能认为现在这样就算是公平了,而有人可能认为远远没有达到公平的标准。在价值问题、偏好问题、信仰问题上,是没有办法争论和达成统一标准的。因此,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关注“事实”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不了的价值观为导向的“观点”问题。

四、研究灵感哪里找?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在了解了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之后,我们到底应该从哪里寻找选题的灵感,又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研究想法呢?

(1)多发展学术兴趣,并允许自己用研究兴趣来引领研究问题。你的研究问题一定要配合你自己的个人学术兴趣。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往小了说这能帮你在研究中面临重重困难时顶住压力,始终保持对研究的兴奋感和好奇心;往大了说,人生短暂,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枯燥而让你痛苦的事情上?既然你有选择,就要选择让你想起来有兴奋感,有好奇心,有冲动想知道答案的学术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来自你自己以前的某些独特的个人经历,比如你的一次非洲交流活动让你开始关注非洲的志愿者行动,或者你在某公司的实习经历让你开92始关注员工激励问题,或者你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你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制度的革新。说到这一点,顺便想到了美国社科类博士生里经常有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儿童返学校来做学术,他们的一个优势就是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博士和到底想研究什么,这来自他们多年工作和生活积累的兴趣和灵感。要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正是因为你的不同和有趣才造就了你学术产品的不同和有趣。“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真是处处适用。

(2)读文献,读文献,读文献。文献是一片巨大的宝藏,我们又回到这个老话题,不读文献哪里也去不了。学术新人可能听到“文献”二字就头大,但其实它是跟你一样对某个领域发生兴趣的人做了研究之后,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地记录了他们做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发现。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文献,我们如何能如此详尽地学习到这些高人的方法和成果呢?我们如何能如此系统地了解比我们早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辈们的思考和反思呢?我们更不可能如此方便地获取如此数量浩大、内容丰富的领域知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我们获取这些资源极其容易,美国每个高校都有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以免费使用和下载文献,不仅可以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看看有没有人研究过某个问题,还可以方便地找到每篇文章的“被引用于(cited by)的文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使用这种近似于滚雪球抽样法(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顺藤摸瓜找到一大堆类似的研究。大多数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读的东西太少了。任何人都需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灵感都是基于经历和现有知识的,你看得越多想得越多,新想法也会越多,也越知道93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所以当年我在写博士论文初期最常听到我导师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回去读文献吧),你要相信,现在好多看似无解的困难和问题,在你读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之后都会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十分神奇。

(3)从学术会议中获取研究灵感。学术会议绝对是刚入门的学者获取研究想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你已经读了两年以上博士,或者开始对某个领域发生了很明显的研究兴趣,你一定要考虑尽快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整个领域在关注什么,大家都是怎么做的。现在很多国内外的社会科学类学术会议都非常务实、高效,非常有助于学者之间互动和产生新的想法。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你不仅能听到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个领域高手的最新研究和最新关注重点,还能大大节省自己阅读文献的时间。要知道,好的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其实很快就会变成顶级期刊上面必须要读的学术论文,而在学术会议上由于研究者们不得不把自己持续研究了几年、写了二三十页的一篇学术文章用15~20分钟的时间凝练地讲给在场的观众,你听到的都是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而同时你还能看到活的作者,一睹作者本人的风采。(关于参加学术会议的具体讨论,参见本书4.1“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从如何高效听会到如何做学术报告”)

(4)研究生课程里的论文作业。我们在硕士或博士阶段为了完成课程不得不写的结课论文,其实是重要有效的寻找研究兴趣的渠道。对于美国社科类博士生来说,基本上前两年的每门课都要写一篇结课论文,差不多占整个课程30%左右的分数,最后一节课还要模仿学术会议在班级里做一次报告来为自己的94研究答辩(defend)。其实这些结课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我们逐渐了解在某个领域内自己的兴趣,同时积累素材和思考,从而扩大我们可以上手做研究的领域范围。教授们也知道学生们不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一门心思研究什么,即使有的学生知道,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博士生前两年的课程,一方面能帮学生了解某个学科内那几个最重要的分领域(sub-field),另一方面能为你将来专攻某一个具体领域做准备。我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源于两门课上的两篇结课论文,为了写这些论文就需要读文献、找研究问题、设计研究过程,最终以此为基础才有了毕业论文的题目。所以如果你还处在博士前两年上课的时间,建议你充分利用每一门课的结课论文来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研究兴趣。

(5)在与行业从业者(practitioner)的交流中获得灵感。这一点基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我们管理学领域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来说,跟做管理的从业者学习和交流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灵感来源。原因很简单,管理本来就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的事,你就算坐而论道说得天花乱坠,与实践脱节而研究出来的东西价值是有限的。搞理论的学者可能自己没有做过管理者,但可以通过常跟做管理的人沟通和交流来了解管理中的困惑、组织中的困难、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新技术可能对现有管理体制带来的挑战,等等。毕竟学术理论是来自实践最终也是为了指导实践,对于像管理学这样的学科来说,跟从业者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跟从业者接触当然有很多不同方式,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时就会遇见很多从业者,可以和他们进行交流,实地访谈也是可以了解组织和管理者需95求的难得机会,此外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也会在不同场合遇见很多相关的从业者并可以和他们聊天交流。

(6)从同学或同事的研究中找到研究灵感。读博士之所以能有效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铺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仅会在教授们每日探讨科研和学术进展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你更拥有一群跟你一样努力奋斗、日日精进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在几年之后可能都会成为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或者该学科的学术新秀,他们是你这几年学习中难得的成长陪伴和交流资源。你们有很多机会一起谈论各自最近的新领悟,读到了哪些好文章,对哪个题目发生了兴趣,最近参加了什么学术会议,等等。这会让你从一个人的单一信息源扩展出很多触角,你了解的学科话题就有了更多维度,你的研究想法当然也就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课上听别人的发言,看其他人的结课论文选题和课堂报告,跟一起做助研的同学闲聊,这些都是从同学处得到灵感的难得机会。等到你工作之后,你会不断地怀念那段每个人打了鸡血一样一起向前冲的日子。你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同学的研究兴趣变成了自己研究兴趣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我们从什么是研究问题开始讲起,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目的、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寻找研究灵感的渠道。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学术新人往往会忽略,其实寻找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做研究”。研究问题的形成不是灵光乍现下的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不断读文献、缩小问题、再读文献、继续缩小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见图2-2)。一旦我们形成了对某个领域比较成熟的认识,研究问题的96寻找就不会再成为问题,你的研究兴趣就会随着不同研究的开展,一个一个地自己找上门来。这中间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多听多看别人的研究,需要既对外界保持开放的系统的又能反过身来安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世界,看得越多做得越多,你的雪球会越滚越大,一个又一个研究项目的开题就也变得水到渠成,你就告别了需要刻意去寻找研究问题的阶段。

(注:文章来源于“问题意识”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