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至27日,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ICET 2025)暨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讨会在山城重庆西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西南大学主办,以“借助新兴教育技术促进包容性与创新性学习”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18个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研究生,共同探讨教育技术前沿趋势、智能计算在文明互鉴中的角色以及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文明互鉴战略发展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胡航教授主持。
胡航教授在开幕主持中表示,本次会议是教育技术领域一次高规格、国际化的学术盛会,旨在为全球学者搭建开放协作的交流平台。他指出,在当前全球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包容性挑战的背景下,跨学科、跨文明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教育技术从“工具应用”走向“生态重构”,为构建更加公平、智能、可持续的教育未来贡献集体智慧。
随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学院在数智化转型方面的三大实践路径:一是以“西大合弘”智慧教学平台为基础,构建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新基建;二是通过AI驱动的虚拟教研室与智能微格系统,重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三是推动“人机协同、教学相长”的教师教育新生态建设。他强调,未来的教师应是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数智素养的“大先生”,而西南大学将持续作为中国教师教育转型的“策源地”与国际合作的“连接桥”。
在开幕式的最后,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对参会人员致以热烈欢迎。
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urtis J. Bonk教授以“AI增强的自主学习时代已经到来”为题,精彩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为创建动态、自主和公平的全民学习环境带来全新机遇。
浙江大学李艳教授在题为“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行为分析——基于四个研究的发现”的主旨报告中,呼吁建立“以人为本、技术为用”的AI教育治理框架,推动智慧教育健康发展。
随后,北京大学王军教授在题为“从知识共享到智慧共享——以AI为基础设施的人文研究”的报告中,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推动人文研究实现从知识共享到智慧共享的范式跃升。
会议期间还设置了多场分组报告、圆桌讨论与技术展示,涵盖AI教育应用、学习分析、教育公平、数字人文等多个热点议题。
会议期间,“期刊编辑面对面”活动精彩开展。来自《文明互鉴》《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教师教育学报》《Futur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等国内教育领域权威期刊的主编与编辑,为学者们解读论文发表标准、审稿流程及学术前沿动态,搭建起学者与期刊编辑直接沟通的桥梁,促进学术成果传播。
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全球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数字时代的全球教育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教育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