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学理性提升之五:善用学术语言
突显“专业性”
来源:“解味点滴”公众号

学术论文的行文语言是论文学理性的载体,其精准度、客观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文中学术观点的传递效率与专业认可度。口语化、主观化、随意化的表述严重影响论文表述的严谨性。

1.用“学术术语”替代“日常语言”,增强表述的严谨性。

日常生活中,语言主要依赖经验感知,容易因语境差异产生歧义,学术语言,尤其是专业术语经过领域共识界定,能精准表述概念内涵。例如,传播学研究中,“用户刷短视频停不下来”需改为“用户对短视频存在使用黏性”,前者侧重行为描述,后者指向学术领域对“用户与媒介关系”的特定定义;经济学中表述“商家卖东西更难了”应调整为“市场主体商品流通效率下降”,避免口语化的随意性。这种转换不是“故作高深”,而是通过精准的学术表述让观点更易被学术界接受。

2.避免主观判断与情感化表述,坚守学术客观性。

学术研究需以证据为支撑,主观倾向或情感色彩会削弱结论的可信度。写作中需剔除“我认为”“显然”等词汇。如将“我认为算法有风险”改为“本研究基于数据发现,算法存在潜在风险”,将个人判断转化为研究结论,增强表述的客观性;再如“显然这个理论更适用”调整为“从研究问题适配性来看,该理论更具解释力”,用逻辑推导替代主观臆断。同时,杜绝“令人震惊的是”“可惜的是”等情感化表达,例如“令人震惊的是数据差异显著”改为“数据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让表述聚焦研究事实,而非个人情绪。

3.平衡语言的“简洁性与准确性”,拒绝形式化包装。

学术语言的专业性不取决于“生僻术语的数量”,而在于“表达与内容的适配度”:若研究仅涉及“研究视角的调整”,无需用“范式迁移”这类复杂术语,避免刻意拔高导致的理解障碍;若描述现象需量化支撑,则需使用具体数字,如“很多用户”“部分样本”等模糊表述,应该改为“67%的用户”“21份有效样本”等具体数字,增强行文说服力。再如,“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设备”,可调整为“63.5%的老年受访者报告存在智能设备操作障碍”,既保持语言简洁,又通过精准数据体现学术实证性。

综上,优化学术语言的本质是“让语言为研究服务”:精准术语界定概念,客观表述立足证据,简洁准确传递逻辑。这种优化不是对文字的刻意雕琢,而是学术严谨性的自然形成。如此,研究的学理性才能更清晰地呈现,进而获得同行的认可,确立自身研究的“合法性”。

(注:文章来源于“解味点滴”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