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结论部分是整篇科技论文的“终场发言”,既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其价值、贡献与未来可能的凝练表达。对于初学者而言,“结论”常常被误写成“摘要的重复”或“结果的再陈述”,缺乏应有的逻辑拔高与思想收束。
一、功能定位:结论在论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1 结论的基本任务
回应引言中提出的研究目标与问题;
概括全文最核心的研究发现和创新点;
强调研究成果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指出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1.2 写法上:它不是摘要,更不是结果堆叠
摘要是全景鸟瞰,结果是数据实录,结论是观点收束。
二、逻辑结构:结论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1问题回顾与研究目标回应
重申研究目标或初衷,并简要收束文章研究主线。
2.2核心发现与创新总结
提炼最关键的研究结论,避免数据堆叠,突出“新发现、新机制、新性能”。
2.3 研究意义与价值
退后一步,站在整个领域的高度,重新审视本研究的发现与创新,对于整个领域或行业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比如理论意义,工程意义和潜在价值。
2.4局限性与后续展望
展现科学理性与开放性,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未来发展方向。
三、难点与痛点:常见错误做法
3.1 结论 = 摘要复述
表现:逐句照搬摘要段落,只换了些句型;
原因:缺乏信息再加工与重点提炼。
3.2 结论 = 结果堆叠
表现:“图3显示...图4说明...”或逐个重复实验数据;
原因:未能从“数据和结果”跳出,上升为科学问题的本质。
3.3 没有研究意义与展望
表现:结尾一句话“本文研究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原因:对于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刻理解。
3.4忽略与研究目标的呼应
表现:结论内容杂散,无法与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形成闭环;
原因:没有“结构对称”的意识,影响整体论文逻辑完整性。
四、实操指导:如何写出一篇高质量结论?
4.1写作前提炼
回顾研究目的 → 提炼“做了什么”
总结关键发现 → 抽象“说明了什么”
上升价值判断 → 强调“有什么意义”
4.2逻辑关键词
回应目标 -- 核心发现 -- 创新总结 --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局限与展望
4.3 Check-list
是否回应了引言中的研究问题?
是否点出了本文的1-2个创新点?
是否提炼出了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是否避免了重复摘要或结果?
五、典型实例分析
研究主题:多层梯度结构对金属抗疲劳性能的增强机制
学生初稿结论(节选):
“本文研究了梯度结构对金属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梯度样品性能较好,对疲劳寿命有提升作用。本研究有一定意义。”
存在问题:
表述空泛,未说明“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重要”;
没有与研究问题或目标呼应;
语言模糊,缺乏学术力度。
修改建议: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multilayer gradient structures in enhancing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polycrystalline copper. Through high-cycle fatigue testing and in situ crack tracking,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signed gradient architecture can effectively deflect and decelerate crack propagation, resulting in a 3.5-fold increase in fatigue life compared to coarse-grained counterpart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gradient engineering as a robust strategy to overcome the strength–ductility trade-off in metallic materials. Future work will extend this approach to other alloy systems and explore its impact on low-cycle fatigue regimes.”
修改亮点:
明确总结研究目的与结果;
强调研究发现的独特贡献;
提出应用前景与未来路径,具有结尾的“跳跃感”。
结语:
结论写作的核心,在于从“数据呈现”上升到“观点表达”。它是作者话语权的集中体现,是将整篇论文逻辑收束、意义升华的关键落点。对于研究生而言,真正的结论不是再说一遍你做了什么,而是思考并明确指出:“你做的这些,说明了什么(独特贡献),有多重要(价值和意义)。”写好结论,就是把科研写作从“完成一篇论文”,推进到“形成一个科学主张”。
(注:文章来源于“科教拾贝”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