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穿插个人观点的四个技巧
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主任)

文献综述不仅是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过程,更是展现作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部分。但很多作者在写文献综述时容易陷入堆砌文献、缺乏主见的困境,导致论文显得平淡而缺乏张力,使自己的研究出发点落入终生喧哗之中。其实,文献综述不在于前人说了什么,更在于我为什么关心他们说了什么,它是我们引导编辑或读者理解我们论文研究价值的重要窗口。为此,我们将结合一些C刊论文,为大家提供在“终生喧哗”的文献综述中凸显个人观点,发出自己声音的四个技巧,从而让大家在文献综述中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传话的人”,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术对话组织者和意义建构者。

一、引用支持无归属的观点

在文献综述环节,凸显个人观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出一个无归属的观点,即它未参考其他来源,接着用来自参考文献的观点、发现或信息,来支撑或阐释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这一技巧的核心在于,我们先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观点或判断,这个观点不依赖于任何已有文献的引用,它可以起到引导文献综述论述方向的作用,为后面具体文献梳理的展开奠定方向。紧接着,我们需要引入来自权威或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发现、理论观点或实证数据,用以支撑、解释或强化先前提出的断言。这种方式能够将文献综述由简单的述评对象转化为服务个人论点的工具,避免文献综述沦入堆砌文献的风险之中。

比如《公民更信任公共部门中的“人”还是“人工智能”:一项考虑任务复杂程度与公共领域的调查实验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25年第4期),这篇论文作者在围绕“公共部门中的‘人’与‘人工智能’”展开文献综述时,其于段首提出的“人工智能正以‘工作人员’身份深度融入公共管理中”(图1)便属于“无归属的观点”,但人工智能目前真的深入融入到了公共管理之中了吗?为了支持作者自己提出的这一观点,他紧接着呈现了舆论管理领域、健康领域、司法系统等各类公共管理领域中关于人工智能融入的研究观点,以此来支持其无归属观点的成立,得文献综述不再是罗列文献式的平铺直叙,而是成为在众声中凸显己见的声音。

图1

二、在引用间建立明确关联

在进行文献梳理时,通过清楚地表明已有研究间的关联,也能使我们自己的观点凸显出来。因为当我们在文献梳理中引用多个已有研究文献时,若能明确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呼应、矛盾或演进关系,我们便不再是被动地呈现他人观点,而是在主动组织和解读已有研究脉络。其中,关联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时间上的承继、理论上的修正,也可以是方法上的互补,还可以是立场上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角色也便从一个被动的文献转述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术对话组织者和意义建构者,个人的声音便在对已有研究关系的勾连中浮现出来。

比如《专家参与重要吗?——生成式AI健康辟谣质量评价》(《图书馆论坛》2025年8月网络首发),这篇论文作者在围绕“人智协同”进行文献梳理时,前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在强调人智协同对人类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引用27~32也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但是,若仅仅围绕这一单一方向展开,作者很容易沦为一个被动的文献转述者,因为这些积极作用都只是对其他已有研究学者彼此孤立观点的堆砌。为此,作者使用“然而”一词作为转折(图2),又引出了与前六个引用观点相反的看法——人工智能输出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需人工验证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暗中向读者或编辑传达了作者对人工智能并非持完全赞成的看法。

图2

三、对引用文献做总结/评价

在文献综述中有效传达个人声音的另一个技巧是,在引用文献后对其进行归纳性总结或批判性评价。这不仅仅是重复文献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站出来,用自己的话去提炼核心,或者直接谈谈我们对已有研究的这些内容的看法。这就像是在主持一场学术讨论,你不仅介绍了各位嘉宾(不同文献)的观点,最后还由你来点评一下,指出他们的谈话有哪些亮点或值得商榷之处。这样做不是为了批评别人,而是让我们的角色从一个“传话的人”变成一个“思考的人”。这也会让编辑或读者感觉到,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而不是只告诉他们研究的存在。

比如《就业年龄歧视与高龄劳动者就业机会——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25年第4期),这篇论文作者在统计歧视视角下围绕“就业年龄歧视”做文献综述时提到,雇主招聘在招聘的过程中会根据群体特征来判断求职者的生产效率或风险成本(图3),然后又以“生产效率”“风险成本”为中心,具体梳理了雇主招聘决策在这两方面下所呈现的歧视表现,诸如高龄劳动者学习能力不足且抗拒培训、不可能在企业中工作很长时间、更容易发生意外等等。最后以一段总结性内容,对前面所详细梳理的两方面内容做了总结并给出了进一步个人观点推论——雇主据此做出不利于高龄劳动者的招聘决策,导致其止步于简历筛选阶段,无法进入面试环节”。除了像这篇论文这样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做总结或评价外,也可以在文献梳理段落最后,用一两句话的形式来对前面已梳理的内容做收尾总结,比如图4呈现的《纸笔可以被替代吗?——基于屏幕书写与纸笔手写的对比实验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25年第7期)这篇论文文献综述的形式。总之,为凸显出我们个人观点与声音,我们需要最后站出来,用自己的话去提炼核心,或者直接谈谈我们对已梳理文献的看法。

图3

图4

四、适当以人称代词作区分

除了以上集中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适当使用人称代词的方式,来在文献综述环节凸显自己的观点。使用人称代词可以直接实现许多不同的目的,比如解释研究者所从事的工作、解释文本的结构、解释研究者的发现或结果、描述个人经验或反思、提出主张或观点。而在文献综述环节,第二个和最后一个功能是罪相关的。因此,当我们用“在我看来”或者“本文”“本研究”这样的表述时,编辑或读者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别人的观点,哪些是我们的判断。这样一来,我们不再是躲在已有研究之后,而是站出来,参与到这场学术对话中,来生命我们的观点是怎样的。不过,在学术论文中,对于“我”这样的人称代词使用,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它会导致我们的论文主观性过强,因此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频繁使用。

比如,《平台语境下的“数字公平”再思考:一项基于代驾劳动的研究》(《新闻与写作》2025年第8期),这篇论文作者在围绕“数字公平”进行文献梳理的最后便提出“我们对平台代价劳动者话语与实践展开分析”(图5),这里实际上起到的便是一个解释文本的结构的作用,同时也向外传达了这篇论文作者的一个声音。

图5

五、结语

写好文献综述,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更是对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通过有意识地运用上述四个技巧——提出无归属观点、建立文献关联、进行总结评价以及适当使用人称代词,可以帮助我们从“被动转述”走向“主动对话”,让我们能够在“众声喧哗”中清晰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使论文更具层次和说服力。

(注:文章来源于“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