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视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9月25日,“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视野”学术研讨会暨贡院文化沙龙第16期在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向、人文经济学的时代内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挑战、文旅融合的新场景与新趋势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立足人文经济学视角,提出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文化加、产业减”的融合趋势,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性增强,文化在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硬实力作用凸显。他主张推动“文化加经济”“文化加产业”“文化加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认为其历经20世纪90年代萌芽开拓、2000—2010年战略确立,至党的十八大后进入发展新阶段。当前,文化产业呈现文化自信提升与经济硬实力凸显,国潮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传统文化IP焕发新生的特征。他建议,未来应发挥市场规模优势,打造数字文化标杆,构建原创IP生态链,并通过文旅融合营造“新烟火气”。

在影视演艺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藩提出,2025年中国电影产业虽呈恢复性增长,但仍面临微短剧等替代品分流观众、优质内容供给不足、主创人才短缺、科技应用滞后、产品开发薄弱等挑战。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胡娜聚焦演艺产业,认为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沉浸式、多业态的演艺新空间快速发展,“只有河南”“长安十二时辰”等文旅融合项目展现出多样路径。与此同时,该领域目前还存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评价体系不统一、复合型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作为重大标识性命题,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根本遵循。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科技赋能,深化文旅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自主知识体系。

贡院文化沙龙系列活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2025年1月正式推出的“小而精”“专且深”的学术交流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16期。未来,该系列活动将继续推进跨界交流,广泛邀请更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进一步拓展学术对话的广度与深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和文化理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