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至21日,第十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在宁波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推进抗战史研究和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自国内外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社及文博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于20日上午在宁波大学举行。宁波大学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童杰主持开幕式。宁波大学副校长周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中国社会史学会近代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 ”)原会长李长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张安民等出席开幕式。
周青介绍了宁波大学、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和宁波帮研究中心的历史和现状,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召开此次会议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夏春涛表示,抗战史研究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整体的近代史研究,也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有助于捍卫和平、开创未来。
李长莉认为,抗战史既是政治史和军事史,也是社会史,社会史研究者们应给予历史上转折点时期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作用更多关注。
张安民简要回顾了前九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及其意义,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近年的转型,例如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的建立和编委会审稿制度的改革。
主旨报告环节,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梁景和、郝平、刘平、张芳霖、陶水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常英,加拿大约克大学石晓宁,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池子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恭忠,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侃,日本早稻田大学熊远报,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系李平秀,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范立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何其亮等教授分别围绕研讨会主题作学术报告。
研讨会设置十六大议题组,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围绕“抗日根据地及大后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沦陷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港澳台地区及华侨抗战”“抗战时期的媒介与社会文化生活”“抗日战争与社会治理”“抗战视域下的经济生产与文化思潮”“抗战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议题展开研讨。
会议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和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