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引言”部分,初学者常犯的问题主要有:
1)文献堆砌,开中药铺;
2)逻辑跳跃,结构不完整;
3)空话套话多,具体信息缺失。
为此,这里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 文献堆砌,开中药铺。
表现:
把引用文献像开中药铺一样罗列,“文献A说……,文献B做……”,但没有逻辑串联,也没有主题引导。
思路:
1)引言不是“文献摘要集合”,而是“研究问题的逻辑铺垫”;
2)文献要按主题、方法、问题、结果或时间序列分组,每组有一个明确的小结论;
3)每篇文献的作用要明确:是背景支撑,方法参考,还是用来凸显空白?
写作方法:
1)按内在科学逻辑组织。按问题维度:不同方法如何解决同一个问题;按时间演进:该领域从早期到最新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对象:同类材料、不同载荷条件的研究结果。
2)采用“主题句 + 支撑句 + 局限句”结构。主题句:指出这组文献的共同点;支撑句:引用1-2篇代表性研究说明;局限句:总结它们没解决的问题,为后文研究空白做铺垫。
示例:
主题句:纳米多孔材料在静态加载下的力学特性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支撑句:例如,A等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孔径分布对屈服强度的影响(2019),B等通过原位实验验证了该趋势(2021)。局限句: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限于低应变率条件,未考虑高速冲击下的孔隙结构演化效应。
2. 逻辑跳跃,结构不完整。
表现:
引言读起来“不顺”,思维老“卡壳”。前一句在讲背景,下一句突然跳到结果,或者背景-方法-空白顺序颠倒,读者抓不到主线。
思路:
可采用漏斗型结构:大背景 à子领域 à研究问题 à研究空白;每段的“起点”和“终点”必须衔接自然,不能跨越逻辑台阶;使用逻辑连接句(Transition sentence)。
写作方法:
1)画逻辑骨架:写作前先画三层结构。
第一段:领域背景 & 问题重要性(Why it matters)
第二段:已有研究与不足(What has been done & what's missing)
第三段:研究目标与贡献(What you do)
2)每段一句“过渡句”:
从背景到已有研究:“在此背景下,已有大量工作致力于……”
从已有研究到不足:“然而,这些研究在……方面仍存在不足”
从不足到你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
示例:背景句:金属发泡材料因其轻质高强特性广泛应用于防护结构设计。过渡句: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揭示其在准静态加载下的本构关系。不足句:然而,这些工作很少考虑高应变率冲击作用下的孔隙塌陷机制。
3. 空话套话多,具体信息缺失
表现:
使用大而泛的句子,比如“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没有具体数据、研究对象或结论,读者感受不到“真材实料”。
思路:
空话套话的反面是具体、可验证的信息;给出数据、对象、方法、结论关键词,让读者“一眼看到干货”;用名词化的信息代替抽象形容词。
写作方法:
1)去掉无效形容词:将“重要的”“显著的”换成“提高了XX%”“导致XX变化”;
2)提供关键细节:材料名称、模型类型、实验条件、结论趋势;
3)借助已有研究结论做支撑:引用具体结果而不是笼统描述。
示例:反面:很多学者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Smith等(2020)通过三点弯曲实验发现,加入5%体积分数的碳纳米管可使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提高约30%。
总结:
“三句话口诀”:
评文献有主线,避免堆砌;
行逻辑循三段,层层递进;
少空话多实证,突出价值。
(注:文章来源于“科教拾贝”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