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9月21日,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数智技术如何赋能文化资源挖掘、非遗保护、文旅创新、文化出海等传统文化“两创”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思路。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致开幕式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京传,南京大学教授、曲阜市政府副市长(挂任)周凯致辞并作主旨发言。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用数智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在第一阶段的发言中,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傅永聚从地域文化载体活化切入,提出激活齐鲁古道文化价值的实践路径。他认为,齐鲁古道作为兼具商道、战道、官道等多属性的文化廊道,其历史价值与当代研究现状存在显著失衡,当前学界对其在齐鲁古道的研究近乎空白。他强调,需打通研究与应用的壁垒:一方面运用文献、考古、民俗三重证据法厘清古道历史定位与交流作用,另一方面借助AI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齐鲁古道情景式在线游,同时推动“齐鲁古道行”与旅游、研学的双向赋能。

在数智技术赋能非遗的多元路径中,区块链与VR/AR等技术的应用发挥着关键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指出,不同技术在非遗传承中承担差异化功能:VR/AR实现从“静态展示”到“沉浸式互动”的转变,云展览与数字博物馆推动“慢文化”的“快传播”,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则助力技艺“破圈”。而区块链与NFT技术的独特价值,尤其体现在其通过构建“心理所有权”推动非遗资产化的创新路径上。薛可认为,区块链技术不仅为非遗提供“数字确权”基础,更通过可追溯性、文化知识性、新颖性等属性,有效激发消费者对非遗数字藏品的情感连接与占有感知,形成“心理所有权”这一关键心理机制。该机制显著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与购买意愿,从而为非遗从文化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提供了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当数智技术与大型文旅项目结合,如何规避技术应用风险、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平衡,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詹绍文认为,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但当前项目面临保护与开发失衡、数字技术应用空心化等问题,本质是“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技术创新与内容适配”的失衡。他提出,需以“文化原真性”为核心,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风险治理体系:通过制度优化明确技术应用规则,避免技术滥用;通过主体协同激活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参与,确保技术服务于文化内核;通过技术赋能提升项目效能,推动文旅项目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让数智技术真正成为文化价值传递的载体而非工具。

探索数智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在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中,周凯以元宇宙为核心,探讨了新一代数智技术对文化产业的颠覆性影响。周凯认为,人工智能、元宇宙、物联网的交叉融合正在重塑文化创新范式,其中元宇宙通过基础设施、模型构建等技术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融合,不仅能为个人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更能革新文旅商业模式——各地政府与博物馆构建的数字孪生世界、主题文化数字藏品、元宇宙艺术展等,正逐步改变旅游业传统形态。他强调,当前元宇宙在文化领域的探索需聚焦实体文旅空间的数字孪生与大型虚拟体验,避免概念化炒作,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为文化产业开辟全新增长空间。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建立在系统的资源梳理基础上。王京传将文化遗产工作分为“保存保真”“整理挖掘”“传承弘扬”等多个维度,他提出,“保存保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区域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二是区域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工作。“整理挖掘”实现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当代阐发。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纵向和横向维度梳理区域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第二,全方位揭示区域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相关信息;第三,多学科、多形式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弘扬”是对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进行凝练,解读从物到人层面之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们生产、生活历史场景与精神世界,并将之在当代社会中进行继承传播。

邵明华提出,立足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出海,是实现传统文化“活起来”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我国文化出海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作为传统优势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出海与作为新兴优势的数字文化出海支撑起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出海的基本格局。将来的着力点,一是依托数智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创意等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手工艺出海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数字文化平台载体建设,探索建立文化出海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化提升数字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与传播渠道。同时,提高海外文化市场运营水平,通过AI适配不同地区文化偏好、借助元宇宙打造跨文化体验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载体更高效地走向全球。

展现文化产业交叉创新研究的青年活力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两场平行论坛,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基于各自学科视角切入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学人立足学科前沿,推进文化产业交叉研究的活力。

平行论坛一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陈德洋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郝志刚、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章军杰担任评议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樊晨以当代汉服的复兴与重构现象为例,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机制与实现路径。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后刘思淇认为“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文化生态,要坚持把技术向善作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向度。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元浩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山东省旅游休闲街区审美化营造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重表达,构建出山东省旅游休闲街区审美化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姜乃源通过阐释数字文创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关系和作用机理,从主体、客体、载体三个层面分析数字文创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突破路径。

平行论坛二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大伟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樊友猛、严春艳担任评议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博士后齐一放聚焦绍兴古城的江南文化特色,讨论以绍兴古城建构绍兴“一眼江南”城市地方感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策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后刘慧系统探论了非遗传承人数字素养培育与非遗传承新形态建构的关联,认为传承人数字素养的提升能够实现非遗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转译和创新性表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温芳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的新理念、新动能、新路径,探讨了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澄湘基于共生理论讨论了乡村文旅的共生过程和共生机制,提出了实现乡村文旅共生演进与高质量发展的共生对策。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文化两创研究院、曲阜儒家文化科技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