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
文献综述写作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研究的问题和目标,确定你的研究范围,包括问题匹配、时间跨度、理论视域、研究方法等。
2.系统性文献检索
可以利用cnki等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使用关键词、作者、主题等进行检索,确保覆盖面广泛。记录检索策略和检索结果,以便于后续复盘。这个过程一定不要使用AI软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一定的“深度伪造”能力,这会影响文献的信度。
这个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文献类型是全面的,关于文献的类型之前在《“何谓文献”》这篇文章中写过了,可以参考,以便确保能够覆盖所有文献类型。
3.筛选和评估文献
评估文献的质量和相关性,考虑研究的可靠性、有效性、代表性等。可以从刊登文章的刊物级别(sci、ssci、cssci、中文核心等刊物相对可靠),文章作者的身份、文章的引用和下载量等因素角度去综合评判。
4.提取和组织信息
阅读选定的文献,并提取关键信息,如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使用表格或其他工具来组织信息,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形成你对文献的综合感悟。
5.分析和讨论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研究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讨论文献中的主要观点、理论、方法和结果。识别研究中的空白、争议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6.撰写文献综述
确定结构和组织方式,常见的有按时间顺序、主题或方法论等。撰写时保持客观和批判性,避免仅仅总结每篇文献,而是要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文献综述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状态。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开始“上手”写文献的时候可能不太会写,尤其是研一的同学,没有这方面经验。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自己最简单的想法敲出来,比如可以先这样写:
“上午看了3篇论文,论文一写的···论文二写的···论文三写的···,这三篇论文都是从···角度对···问题展开的研究,其中我感觉论文二写的最好,因为第一···,第二···,第三···”。
这样的写法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在锻炼你提取文献信息、做研究比较的能力,逐渐就可以走向更好的综述写作。
7.引用和参考文献
准确引用所有使用的文献,遵循所在学术领域的引用规范。参考文献列表应详尽无遗,包括所有在综述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具体的标准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不熟悉的同学可以回看。
8.审阅和修改
完成初稿后,进行自我审阅和修改,以提高清晰度和准确性。之后请同门、导师进行审阅,提供反馈和建议。
把自己的东西给同门或者导师看是需要勇气的,有的同学羞于把自己的写的东西给别人看,这种“闭门造车”的心态要不得,不然你对自己写的东西始终没有正确的认识,千万别让盲审专家成为你的第一批读者,这是很可怕的。
9.更新和维护
文献综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新文献的发表,需要继续更新和维护。定期检查新的研究成果,确保综述的时效性和相关性。
有了这篇文献综述打地基,之后的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注:文章来源于“解味点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