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22日,“首届新时代中国古代史论坛——经济史研究反思与前瞻”在广州召开。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在致辞中表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去探讨在幅员辽阔的传统中国地域之中,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在经济史研究中,有相当多的材料需要利用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工具和方法加以阐释。相信在未来,研究者会更多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去读懂传世文献背后的大量数据、人群流动的遗迹等信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模型,把一些我们原本读不出深意的材料讲述出新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戴卫红表示,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呈现出精细化、跨学科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学者们一方面深耕制度、财政等传统领域,运用新方法、新史料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不断开拓环境、日常生活等新议题,积极回应重大理论问题,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史话语体系。为凝聚各方智慧、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推出“新时代中国古代史论坛”,积极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以高水平学术对话推动高质量学术共识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经济史研究室负责人张国旺在闭幕致辞中介绍了其所在研究室相关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经济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申斌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古代经济现象、政策、制度及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变迁研究,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史研究等议题,就传统国家财政体系、经济运行机制和阶段性特征、赋役制度、土地权利、漕运制度、货币流通、商品经济与市场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