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紧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主题展开研讨,推动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
厘清思政引领力和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内涵逻辑关系对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大中小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庞立生以思政引领力的发挥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规律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思政引领力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共通性和目标互补性,提出要依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锚定价值观教育方向,增强跨学段协同育人实效。
探索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议题。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文利提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发展必须结合地域特色,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不同学段鲜活的思政素材。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典型案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大思政课”。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文华表示,现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学理认识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循序渐进、强化新技术应用等持续优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与会学者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创新的实践探索,对实践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等问题也予以观照。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光焱认为,要在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协同机制,完善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新华表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不同学段协同共育优势,形成交流合作链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影认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基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全新历史方位,突破“量变积累”的阶段,迈向“质效跃升”的新高度。
会议由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吉林省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