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为艺术哲学、文艺批评与文化研究提供着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9月20—21日,一场聚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来自国内外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的学术规范与范式更新展开深入探讨。

注重经典词汇文本溯源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的观念体系,对其发展脉络应从共时性和历时性双重维度加以分析与考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提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经典关键词的文本溯源与语义流变。学者们深入经典文本,考辨核心范畴的生成语境与历史嬗变,体现了高度的学术自觉与理论反思。

美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推动美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认为,要将美学关键词研究作为重要抓手,注重从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艺术实践中提炼具有代表性与创新性的关键词,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构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不是一次对话语的梳理,而是话语移置和再生产。”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金永兵表示,通过切入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把握概念引申出的理论范畴,从方法论或元理论的意义上探寻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可能性。对关键词的研究要特别注意避免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抽象化,避免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的唯心主义化;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概念与历史的相互生成性,强化对“当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在创造与创新中实现历史主动

加强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术体系建设,回应新时代美学发展的理论需求。会上,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最新研究进行了交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键词等。

回顾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谈道:“我们研究马克思经典文本,要回到马克思的时代,以此来丰富我们的批判能力和精神内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喜看来,“意识形态阶层”是被忽视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键词。“意识形态阶层”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一体两面,“意识形态阶层”强调文化的经济性,“意识形态”论强调文化的政治性。重新审视“意识形态阶层”,对理解当代文化现象和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范玉刚提出,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中国美学的关键词,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理解和把握中华美学精神,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演进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与互鉴的关系,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动文化创造与创新,实现历史主动。

“在当前新媒介文艺实践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美学需坚持生产理论传统并实现当代创新。”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表示,媒介生产概念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直面当代文艺实践的核心问题,将其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键词,是美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以媒介生产视角深入分析数智时代的文艺生产新形态,同时积极参与新媒介文艺实践,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媒介文艺学知识体系,是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提出,“技术治理”时代裹挟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未来是否可能”“人类如何打开真正的未来”等问题,在人类学意义上被提出来,要求我们认真面对。通过审美交流,人们能够在多元文化与技术变革的交织中找到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成为应对人工智能冲击、构建人类未来的关键途径。

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主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