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堆砌”
——写出批判性与逻辑感
来源:“学术芽趣成长指南”公众号

很多人一听“综述”两个字,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堆满论文的桌子,剪切复制的段落,最后生拼硬凑成一大段“某某学者认为……另一些学者指出……”。看似内容很多,实际上毫无逻辑,就像学术界的大型“流水账现场”。

但真正的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堆砌”,而是要写出批判性与逻辑感。综述不是罗列已有研究,而是要借已有研究“搭台”,为你的研究问题“唱戏”。换句话说,文献综述要帮读者看到:前人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而你为什么要接棒、补位、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有逻辑、有深度、带批判性的文献综述呢?

第一、文献综述的核心使命:界定研究位置

学术发展就像盖房子一样,前人为你铺好了地基,你的研究就像一块砖,需要结实、稳固的搭在这座房子里。

那你放自己这块砖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应该放在哪里合适?这个房子目前进展如何,盖得怎么样了?缺少什么形状的砖?

文献综述,就是做这个工作的!

文献综述不是为了证明你读了多少文献,而是为了告诉学术共同体:

1.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贡献 ——前人做出了哪些重要发现;

2.已有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哪里还没有解释清楚,或者还存在矛盾;

3.你的研究要进入的位置 ——你的问题如何回应这些不足。

比如,你研究的是“数字劳动”。文献综述不能只是堆出一大堆“谁谁谁定义了数字劳动,谁谁谁研究了直播带货”,而是要归纳出:数字劳动研究大体分为三个方向(劳动价值、情感劳动、平台权力),但在跨文化比较和长期影响研究上仍有不足。于是你的研究,正好补充了这个空白。

👉 综述的目的,不是复述,而是定位。

第二,如何避免自己的文献综述像流水账一样?

减少这种表述的出现:

2005年某某提出……

2010年某某又发现……

2015年某某补充……

可能你把该领域的文章看的很多、很完整了,但其中没有逻辑主线。更科学的做法是:按照主题、视角或理论维度来分类整理文献。比如:①研究对象维度;②研究方法维度;③研究结论维度;④研究视角维度;⑤理论基础维度。这样的综述,就能让读者看到研究的“图景”,而不是被零散的时间点牵着走。

第三,什么叫批判感,怎么批判?

很多博士生听到“批判感”,就会觉得是挑毛病、找茬。于是综述写出来全是:某某研究方法不严谨,某某结论缺乏数据支撑……这固然显示了你的敏锐,但如果只会挑毛病,就容易陷入“批判而不建设”。

批判视角的内涵包括:

①对比视角:不同学者为何得出不同结论?是数据差异,还是理论假设不同?

②适用范围:某研究的结论在特定文化或地区成立,但能否推广?

③潜在盲点:某研究强调宏观层面,但是否忽视了微观经验?

例如,有人研究远程办公的效率提升,有人研究远程办公的劳动剥削。你的综述不该是“谁对谁错”,而是要看到:这两种研究其实聚焦点不同,前者关注生产率,后者关注劳动权益。两者结合,才能更全面理解远程办公的复杂性。

👉 批判性不是为了贬低前人,而是为了为自己的研究创造更合理的“入口”。

第四,逻辑感:搭建研究的“故事线”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就像一部剧情紧凑的剧,有起承转合,而不是拼盘。

你需要通过逻辑串联,把“前人研究的碎片”变成“你的研究叙事”:

1.起已有研究的主流方向 ——给读者一个概览。

2.承: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价值 ——体现你对学界努力的尊重。

3.转:已有研究的不足或分歧 ——点出问题的关键。

4.合:你的研究切入点 ——顺势引出你研究的必要性。

这样下来,综述不只是“总结”,而是为你的研究搭好了逻辑舞台。第五,写综述的心态:

写综述时,别把自己当成“秘书”,只是整理记录。你要把自己放在“学术对话者”的位置。综述就是你的“发声场”,你要告诉读者:我看懂了前人的努力,也看清了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能从哪里切入。

所以,文献综述不是读文献的终点,而是研究的起点。

写好一篇综述,是博士生学术写作的第一场硬仗。它要求你既有“学术积累”的厚度,也有“批判性思维”的锐度,还要有“逻辑组织”的巧劲儿。

当你能从堆满书架的文献里,搭建出一条清晰的逻辑链,那一刻你就不再是“读文献的人”,而是能和学术共同体对话的研究者。

:文章来源于“学术芽趣成长指南”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