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的宗旨:一个好的题目能够传达
研究的核心,并体现学术的严谨性
来源:“学术趣芽成长指南”公众号

题目就是论文的“门面”,它直接决定别人愿不愿意点开你的文章,愿不愿意继续往下读。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准确、简洁、专业地传递你的研究核心。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胜过千言万语。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论文题目的宗旨是什么?什么样的题目算是好题目?又有哪些常见的坑要尽量避免?

一、论文承担的使命

题目对论文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标个名字”那么简单。它至少承担了三个使命:

1.传达研究核心

读者还没进入正文,就通过题目大致了解你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比如你研究“数字劳动与青年文化”,题目里就要清晰表达出来,而不是模糊成“新时代的某些现象”。

2.体现学术严谨性

好的题目不仅要准确,还要体现学术的专业度。太随意、太口语化,会显得缺乏研究深度;但太复杂、堆砌术语,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简洁与精确之间的平衡,是学术写作的难点。

3.建立第一印象

说到底,题目是给别人看的。无论是期刊编辑、审稿人,还是读者,你的题目就是他们和你研究的“第一眼缘”。而第一眼缘,常常决定了他们的态度:是愿意点开、耐心阅读,还是直接略过。

所以,题目可以说就是论文的“身份证”。没有它,论文的身份不明确;题目模糊,论文的学术价值也会被埋没。

二、一个好题目的基本要素

那什么样的题目才算“好”?不同学科有差异,但一般来说,一个好的题目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明确的研究对象

你到底研究谁、研究什么?是“博士生群体的学术压力”?是“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识别中的应用”?还是“唐宋文学的地域性差异”?题目中必须把研究对象点出来。

2.清晰的研究视角

研究对象点出来还不够,还要告诉别人,你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比如“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学术合作”,或者“基于扎根理论的青年就业研究”。这样,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研究方法或理论立场。

3.合理的学术表达

学术题目和公众号标题不同,它不能过于夸张、猎奇。要保持一种严谨、专业的调性,同时也要避免晦涩堆砌。简洁、精准、规范,是学术题目的三大关键词。

三、题目的常见类型

学术题目有很多常见的表达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类:

1.描述型:直接陈述研究内容。

例: 《中国城市青年数字劳动现象研究》

2.关系型:突出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 《学术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博士生群体的实证分析》

3.方法型:强调研究方法。

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科研合作模式研究》

4.对比型:强调比较。

例: 《中美博士生科研压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5.框架型(主标题+副标题):前面是大概念,后面具体说明。

例: 《数字时代的情感劳动:以主播与粉丝互动为例》

不同类型的题目,没有高下之分。关键是要与你的研究目标契合。

四、题目的常见类型

那么,怎样才能起一个既学术又精准的题目呢?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这里给大家几个实用技巧:

1.先写一个“工作题目”

在研究初期,不必追求完美,可以先起一个大概方向的题目。随着研究推进,再不断修改。

2.使用“关键词测试”

想一想,如果别人要在数据库里检索你的文章,你的题目里必须包含哪些关键词?如果核心概念没出现,那题目就是失败的。

3.多版本尝试

给同一篇论文起三四个不同风格的题目,让导师、同学帮你挑一挑。不同人会有不同视角,有助于避免“闭门造车”。

4.主标题+副标题的双保险

如果担心题目过长,可以用“主标题+副标题”的方式。主标题简洁有力,副标题补充说明。这样既保持了学术感,又保证信息完整。

5.精简再精简

最后一步,一定要反复删减。能用10个字说清楚的,绝不用20个字。简洁,就是力量。

回到开头,我们说题目的宗旨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传达核心”。

题目不只是学术写作的一个形式,它是一种学术态度。它要求我们用最简洁、最准确的方式,传达最核心的研究问题和贡献。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学术共同体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研究的尊重。

:文章来源于“学术趣芽成长指南”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