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智文明的科幻文艺与AI人文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9月12—14日,“面向数智文明的科幻文艺与AI人文研究”学术会议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本次会议聚焦“面向数智文明的科幻文艺与AI人文研究”,致力于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数字人文研究及文学新存在形态与新世界认知。

《数字人文教程》发布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当下,会议关注数智文明与人文研究的交叉前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会长曾军教授认为,当前的技术变革正在将科幻文学中的想象变为现实,也为AI人文研究提出三大核心问题:数字人文技术的加速应用、未来人文思考的方向以及AI时代的数字人文技术是否具有科幻属性。

数字人文向数智人文演进 

在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宁看来,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正在从数字人文向数智人文演进,面对以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巨大技术冲击,在数智背景下讨论人文学科有其不可替代性、必要性和有用性。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认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文学科研究内容和范式的转向,这要求研究者既要在宏观上理解数字文明、宇宙文明等新形态,又要从微观层面将科技革命融入文学研究与批评,以揭示跨学科研究的本质。南方科技大学吴岩表示,科幻文学中存在独特的思维方式,如辛纳瑞欧、情境极端化、思想实验、隐喻转移等,以智能方式研读可以发展出科幻相关的算法,这对人工智能和科幻文学本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广州大学陶东风认为,要重新认识现代种族主义生命政治,提出高科技手段提供了思想改造的最高可能性——把思想—精神的改造落实到生物—身体—生理的层次的论点。

西北大学谷鹏飞表示进入“人—机”共创时代,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意义源于AI算法逻辑创造的新数字形式,这对于建构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阐释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复旦大学杨俊蕾则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技术路径和具体案例分析,区分并揭示其“缺陷化表达”问题,回应AI技术带给艺术思考的创造力界定难题。华中师范大学苏晖聚焦人工情感智能体,探讨其在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新格局与伦理挑战。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认为,AI文艺是一种“智媒生产”的后人类生产范式,作品呈现出生成性、交互性和过程性的新特征,将推动“文学是人学”走向“文学是后人学”的理论话语更新。华东师范大学吴攸追溯中国科幻百年跨文化传播历程,提出“媒介化软实力”分析框架,讨论文化影响力跨境运作机制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让数字人文真正介入文学批评 

上海外国语大学姜玉琴结合AI文学书写对传统文学书写的三大改写,认为其本质是对以“人的情感”为中心的传统创作观念的彻底改写。南京大学周计武分析跨媒介艺术的具体实践,探讨数字技术的模拟与算法逻辑如何重塑文化艺术形态,并挖掘跨媒介艺术学在这一语境中的批判潜能。华东师范大学王茜从大洋、森林和沙丘出发,认为星球叙事将科学对客观世界的事实认知创造性地链接到人类价值世界中的社会文化批判上。山东师范大学王卓则回归文学胜任力视域,探讨如何将科幻文学融入教育体系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薇从AI时代的文学实验室与计算批评的研究形态,分析如何让数字人文真正介入文学批评的核心环节,在文学研究中落地。深圳大学江玉琴回归科幻理论的本源性问题,从叙事、世界、文化等角度探讨文学表达、世界认知、文化建构方面发生的范式改变,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的人与文学、世界关系模式的进化。

会议青年圆桌论坛邀请了五位学者分别介绍电影研究、跨媒介研究、网络文学研究、数字人文研究、科幻研究等领域的前沿发展,同时从不同角度理解并阐释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新文艺理论建设。会议现场还举办了数字人文创新成果发布与展示,举行了《数字人文教程》揭牌仪式,集中呈现了深圳科幻文旅地图、基于大模型结构化生成角色与故事的AIGC开源项目—魔法少女生成器等多项前沿实践成果。

活动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和深圳大学联合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办。

与会专家合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