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十九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在甘肃政法大学举行。论坛以“法律文化的理论创新”为主题,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侨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与会,分别围绕传统法律理念及司法转化、历代法制的形成与演变、转型时期的法律与司法、帝制中国早期司法制度的形成与运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开幕式由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宏璎主持,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董志峰、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顾元、广东华商(兰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杰明先后致辞。
董志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法律文化,旨在深挖其内涵、探索法治规律,为法治中国建设献智,助力法学研究繁荣与法律文化古今互鉴。顾元称,法律史的未来在于青年,当下法律史青年学者水准决定未来学科水平。如今青年学子面临内卷等压力,举办青年论坛等活动对促进其成长很关键。
主旨发言阶段,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范忠信作了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资源》的报告,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资源,认为中国古代已有法律高于王权、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法律平等及顺应自然等法治理念萌芽。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东平探讨了中华法律传统中“条标”(法律条文标题)的起源与当代意义。他认为,条标并非始于唐代,而是最早见于西夏法律,明清沿用却在清末法律西化过程中被西式序号取代。他认为条标具有提升立法科学性、司法统一性和法律传播效率的价值,建议在现代法治建设中融合传统条标与现代序号体系,以推动中国自主的法治话语体系构建。
在主题发言阶段,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法学博士生(后)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相关老师进行了点评和评议。
会议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