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AI时代人文科学变革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9月13日,南京大学举行全球文明数智研究暨“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大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文明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不仅重塑着人类的生产与认知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路径。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提出,面对日益复杂和全球化的议题,我们亟须构建一个具备共同价值基础、可共享技术平台与协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这正是发起“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的初衷。谭铁牛强调,应主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现历史场景,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孪生体,开发文明要素智能识别系统,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明体验平台,催生新的文明研究范式。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梅丽莎·特拉斯认为,文明研究同样应反向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文化、伦理、创造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技术开发者构建更公平、更公正的AI系统,识别并消解其内嵌的偏见。在文化遗产的AI工具研发中,人文学者在伦理导向、偏见识别、权力关系分析、避免文化误读、法律框架适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遗产从业者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主动参与AI工具设计和研发,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相关文献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分享了“北京记忆”数字文化项目在阿联酋的展览经验。伴随着北京童谣变奏,百人百面的京剧脸谱和数字漕船沿着“数字大运河”缓缓前行,当地观众虽不识汉字,但仍能共鸣于其中流淌的历史与情感。冯惠玲表示,数字人文凭借其跨文化、跨学科、跨时空的特性,成为突破文明阻隔、建立连接的重要通道。

如何应对历史研究中的“选择性提取”难题?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皮埃特·弗朗索瓦介绍了“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的解决路径。该数据库从空间、时间、主题和概念四个维度关联历史,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容易被忽视的线索关联。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则提出“对话式智能代理”的构想——基于学者个人研究材料构建的专业AI助手,能够体现研究者独特视角,并具备深层次挖掘语料的功能。他认为,人文科学的真正挑战并非学科本身式微,而是传统出版与知识共享方式的局限。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