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是学术成果呈现的关键环节,其严谨性、规范性和逻辑性直接影响研究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为避免因语言问题削弱学术价值,需特别注意以下核心禁忌:
一、忌主观臆断与情绪化表达
1.问题表现:使用“我认为”“显然”“毫无疑问”等主观词汇,或通过感叹句、反问句强化观点。
2.风险:削弱论证的客观性,易引发读者对研究可信度的质疑。
3.改进建议:
用“研究表明”“数据支持”“实验结果揭示”等客观表述替代主观判断。
引用权威文献或实证数据作为论据,例如:“根据XX(2020)的研究,该现象的发生率达75%。”
二、忌模糊表述与语义歧义
1.问题表现:使用“大概”“可能”“似乎”等不确定性词汇,或概念界定不清导致歧义。
2.风险:降低研究的精确性,使读者难以理解核心论点。
3.改进建议:
明确界定关键术语,例如:“本研究中,‘数字化转型’特指企业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业务流程的模式。”
避免使用“较好”“较高”等模糊比较,改用具体数据或标准,如“效率提升23%”。
三、忌口语化与非正式用语
1.问题表现:使用“搞定”“东西”“咱们”等口语词汇,或缩写、网络用语(如“yyds”)。
2.风险:损害学术严谨性,降低论文在同行评审中的认可度。
3.改进建议:
使用正式学术词汇,如“实现”替代“搞定”,“研究对象”替代“东西”。
避免缩写,首次出现时需全称标注,例如:“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四、忌逻辑跳跃与论证断层
1.问题表现:论点与论据缺乏关联,或推理过程省略关键步骤。
2.风险:使读者难以跟随论证脉络,质疑研究结论的合理性。
3.改进建议:
采用“总-分-总”结构,每段开头明确论点,中间提供论据,结尾总结逻辑。
使用连接词(如“因此”“然而”“此外”)标示逻辑关系,例如:“由于样本量不足(n=50),本研究结论需进一步验证。”
五、忌长句堆砌与冗余表达
1.问题表现:句子过长(超过40词),或重复使用相同结构(如“XX是重要的,XX是关键的”)。
2.风险:增加阅读负担,降低信息传递效率。
3.改进建议:
拆分长句为短句,例如将“本研究通过分析2010-2020年全球碳排放数据并构建动态模型揭示了气候变化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改为“本研究分析了2010-2020年全球碳排放数据,构建了动态模型,揭示了气候变化与经济活动的关联。”
删除冗余词汇,如“非常独特”改为“独特”,“最终结果”改为“结果”。
六、忌引用不规范与学术不端
1.问题表现:未标注引用来源,或直接复制他人原文未加引号。
2.风险:构成抄袭,导致论文被拒或撤销,损害学术声誉。
3.改进建议:
严格遵循目标期刊的引用格式(如APA、MLA、Chicago)。
引用时注明页码或段落,例如:“(Smith, 2018, p. 45)”。
使用查重工具(如Turnitin)提前检测重复率。
七、忌忽视学科规范与术语惯例
1.问题表现:跨学科研究中使用未定义的术语,或违背学科传统表述方式。
2.风险:使专业读者产生理解障碍,降低论文在领域内的影响力。
改进建议:
参考领域内权威文献的术语使用,例如医学论文中优先使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而非“随机实验”。
对跨学科概念进行明确说明,例如:“本研究中的‘韧性’借鉴了生态学(Holling, 1973)与社会学(Adger, 2000)的双重定义。”
总结:学术论文语言的核心原则
客观性:以数据与文献为支撑,避免主观判断。
精确性:定义清晰,用词准确,避免歧义。
简洁性:逻辑紧凑,表达高效,删除冗余。
规范性:遵循学科惯例与引用标准,杜绝学术不端。
通过规避上述禁忌,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将更符合学术共同体的期待,有效提升研究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注:文章转载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