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法胜、余秀兰在《当代教育论坛》2025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高等教育从内涵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进程中,建构具有文化适配性的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理论框架具有基础性意义。基于“原型法”和“深度访谈”发现,中国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呈现双重属性:其一是以实践导向为核心的“能力特征”,涵盖现实情境中的开放性思维、尽责性等操作性维度;其二是以伦理价值为内核的“能力倾向性”,体现为价值感和意义感等发展性维度。前者构成能力发展的行动基础,后者则通过价值引领赋予其文化合法性,二者的辩证统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形成深层呼应。这种“实践—价值”双重维度的关系式整合,不仅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义范式下工具化的能力观,更揭示了中国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中“伦理本位”的文化特质。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构建本土化的社会情感能力理论框架,还提示高等教育需突破单一技能训练模式,兼顾大学生“能力特征”与“能力倾向性”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