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汪 晖 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文科高研所所长
主讲人简介:
汪晖,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理论等。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世纪的多重时间》、《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近20种,大量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斯洛文尼亚文等各种文字,约20余种,其中英译著作包括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China's New Order,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of Imagining Asia, China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 China’s Twentieth Century等。2013年与哈贝马斯同获“卢卡•帕西欧利奖”, 2018年获“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
内容摘要:
本讲座以一位流亡中国的犹太音乐家的生命历程为线索,通过犹太人在中国、日本与欧洲的不同命运探讨历史、文化、政治与真理的复杂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大屠杀和犹太人问题不仅是战后历史叙述的基点之一,也是法律审判、伦理追问、哲学思考和审美政治的中心问题,渗透在所有知识和政治领域。但这类讨论大多以欧洲历史为中心,即便涉及其他地区的相关现象,也多从欧洲历史的镜像中展开观察和讨论。正由于此,有关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讨论始终处于二十世纪全球历史叙述的边缘地位。这场演讲集中于三个主要问题:
一、 从音乐与政治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犹太人在中国的影响,解释迁徙和流亡社群在不同社会的认同方式和存在样态;
二、分析比较中国与日本对待犹太人的方式,解释犹太人为何在日本占领区(哈尔滨与上海)能够幸存下来,为什么犯下南京屠城罪行的日本侵略者对犹太人网开一面?
三、从上述视角出发,检讨二十世纪及当代流行的人权话语的历史的和哲学的前提及其限度,以及这些话语及其实践为何未能阻止巴勒斯坦地区长期存在并正在发生的压迫和暴行。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清华大学文科高研所
讲座时间和地点:
2025/09/17 14:00- 清华文科图书馆东南四层会议室
信息来源:清华大学新雅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