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论文的眼睛
一般来说,研究者在查阅学术论文或编辑部在审读来稿时,首先看的是论文标题。论文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是否阅读这篇论文。其拟订需要以下要求:
1.精确简洁
标题应该做到惜字如金,用最少的文字精确概括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中文论文的标题最好不超过25个汉字(含空格和标点符号),英文论文的标题最好不要超过100个字符(含空格和标点符号)。题目如果用一行文字能表达完,就尽量不要用两行。
2.清楚易懂
拟订标题时,应尽量避免用艰涩的词汇、不常用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等,也应避免使用生造的和生僻的词汇,以免读者看不明白,或是在读完全文后产生故弄玄虚的印象。标题通常由名词性的短语构成,如果有动词也应以动名词或分词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可以使用疑问句,从而显得较为生动。一般不用陈述句的形式,因为陈述句容易带有判断色彩,显得僵硬、死板和不够简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
摘要部分应简短且全面,通常不超过500字(英文一般不超过300词)。它应包含研究的目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关键信息,让读者在不阅读全文的情况下就能了解论文的核心要点。例如:“本文旨在研究新型材料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方法),发现该材料具有优异的储能性能(主要结果),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储能设备的关键材料(结论)。”以《北京社会科学》为例,摘要撰写通常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引言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必备结构
引言的写作目的是“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编写时应注意:
1.不能过长或过短
引言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论文1/4的篇幅,避免“头重脚轻”。
2.不能把引言和摘要混同
引言属于论文的本体部分,是论述三段式的第一段,要做的是提出和引出问题;而摘要不是正文,它是可以脱离正文而独立存在的,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它的表述是为了揭示正文和更好地进行信息检索。
3.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引言一般是由五个层次组成,即本领域学术研究概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阐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创新之处,对本项研究的评价。
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
正文要详细阐述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相关讨论。在这部分,需要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章节划分,如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理论模型构建等。在撰写正文时,尤其要注意这几点:
1.论点和论据相统一
正文中使用的论据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这些论据既要真实可靠,又要与论点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从而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2.论据与论证方法相契合
论据必须借助合适的论证方法,应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某一种或某几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例证法(直接证明、诠释证明)、推理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引申推理)、比较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综合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角度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3.逻辑性
各章节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研究内容。
4.数据支撑
研究结果要有充分的数据和实验证据支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分析深入
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避免简单的结果罗列。
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
结论是学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可称为“结论与讨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陈述论文的基本观点或研究结论
通常情况下,在正文的不同部分已经相应地包含着作者的观点或结论。本部分需将这些观点或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集中地呈现给读者。这种归纳和总结必须是高度概括性的,不应展开,否则就容易与正文中的某些内容重复。
2.说明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在高度凝练地陈述论文的观点或结论后,应对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做一全面的说明。尤其不能忽视论文的不足之处,因为对读者特别是研究者或审稿人来说,往往非常注意不足之处,以作为研究的新起点或修改意见提出的切入点。
3.阐释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应对论文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在理论上的价值和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可能前景做出中肯的剖析。
4.交代论文未解答的问题和可能的努力方向
应简要指出本论文中没有解答的问题,并指明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努力方向,从而为他人进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可信度和可追溯性
参考文献展示了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了解程度,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线索。在列出参考文献时,要遵循以下格式规范:
1.准确性
确保文献信息准确无误,包括作者、文献标题、出版年份、期刊名称或书籍出版社、卷号、期号、页码等,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或规定的格式(如APA、MLA、Chicago等)进行排列。
2.完整性
列出所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引用过的文献,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应详细列出,让读者能够追溯研究的来源,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注:文章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