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流互鉴到共存共享:中华文明的
世界性价值
来源:《世界民族》

都永浩在《世界民族》2025年第3期撰文指出:尽管所有类型的文明均具有自身的特性,具有主体性和本土性,但是在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和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分别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这一命题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验证。国外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主要体现于青铜的冶炼、制作和小麦、玉米等的种植;佛教的传入;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想、制度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影响和先秦哲学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人类文明共存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是交流互鉴,没有交流互鉴就不会有共存共享,而共存共享的精神纽带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此促进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突出的主体性和自我性,和平性、包容性、“天下”观、政教分离、义利观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性价值,为人类的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指明了方向。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