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在《西部学刊》2025年第13期撰文指出:认同是构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培育学习者的自我意识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教育的社会目的之途径。教科书与学生自我认同的发生与持续、转折与消失等心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认为认同往往发生在交往过程中,教科书为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提供了交往的资源与平台,学习者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与教科书所描述的个体、代表的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互动。教科书按照自我认同建构的途径,采取“自我镜像”与“他者评价”“投射性认同”“角色扮演”等书写策略,帮助学习者在教科书提供的交往情境中,进行自我反思,并参照他人完成建构个体认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