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莉、姜敏在《理论月刊》2025年第7期撰文指出:作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性象征,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借由"编码"和"解码"的文化表征实践,建构出一套以民族文物为主要载体的符号系统,实现空间文化意义的赋予。其空间的生产通过民族文物"语言"符号能指、所指、意义三元组合的意指实践,将具体与抽象、真实与想象、实在与象征相互勾连,形成了物理再现维度上空间实践的感知、知识生产维度上空间表象的叙事以及象征意义维度上表征性空间的体验这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型构了集"空间载体""符号载体""价值载体"为一体的辩证性空间结构,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立体化表达和具体呈现。观者阅读和解译民族博物馆空间叙事文本的符号体系须借助空间隐喻的认知机制,发掘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中的物性话语链条上隐含的象征性意义,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持中华文化认同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集体记忆,以此构筑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