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六届联合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联合主办。
与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新疆大学副校长刘正江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深刻意义,并对该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所作努力进行了介绍。
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表示,推进新时代民族学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植根历史沃土,深刻阐释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明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逻辑。同时,也要聚焦时代命题,关注“国之大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民文所党委书记徐文华表示,新时代民族工作者应坚持理论和学术的独立自主,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形成富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学术团队与学派,共促民族研究事业繁荣发展。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李计勇在致辞中表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诸多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仍未厘清,诸多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问题仍未解决。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将继续为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积极支持。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会长、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认为,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总体框架中去理解,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领域中实现结构性嵌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李大龙提出,当前,关于“中华民族”的叙述仍受到西方民族主义范式的影响,而中国传统中“五方之民”“华夷一体”的观念,才是理解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更贴切框架,应重返中国历史自身的分类逻辑与叙事节奏。
与会学者从文献、文学与图像三个维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中的形成机制与当代意义。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伯君通过对西夏文文献与文物证据的解读,提出西夏对中华文明高度认同,其治理有效促进了河西走廊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秘书长布日古德聚焦多文种摩崖题记石刻铭文,提出此类文献为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及文字变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文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意娜看来,民族文学是民族“活态的记忆档案”,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经验与情感体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秘书长、民文所副研究员玉兰认为,英雄史诗《江格尔》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遗产。通过学术会议、跨界展演与数字化存档,这一古老叙事传统正被激活为促进民族认同与文化对话的当代资源。
与会学者聚焦地方经验、语言策略与媒介创新,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样路径。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多鲁洪·哈地尔呼吁充分整合多感官表达路径,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探索中华文化的新型传播路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勤提出,维护好边境语言生态,优化边境语言能力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提升“跨线”族群凝聚力、向心力的应有之义。
来自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十五家民族类全国性学术社团以及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