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26日,由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25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大会主题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实践和国际经验”。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梁先明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魏后凯回顾了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梁先明表示,深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规律,总结中国实践、借鉴国际经验,是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提升城乡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径。
多位学者在会上作主旨报告。魏后凯探讨了城乡融合中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强调通过乡村经营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通过对多国乡村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速度在亚洲领先,应通过制度、政策与投资协同加快结构转型,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聚焦外部风险下的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提出构建“来源、品种、通道、路线”多元化格局以增强农产品进口体系韧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顶基于模型实证,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动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聚焦农产品稳产保供与产业竞争力,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提升大豆等关键农产品竞争力。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新艳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认为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显著促进土地连片流转和规模经营,应深化制度改革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可强调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市场制度重构的重要作用,呼吁构建尊重生态系统和小农主体性的新型市场范式。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孟亮提出,绿色信贷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面临“门槛高、韧性弱、增量不足”的困境,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经营主体多方协作,共同打造生态与经济双赢格局。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辉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会议系统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路径与国际经验,展示了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学理支撑与政策参考。
会议还设置了多场平行论坛及期刊出版对话会。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会员代表及期刊编辑参会研讨。会议由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具体承办。据悉,2026年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将由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