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26日,“第四届新时代全国师范院校边疆研究论坛”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围绕“边疆学研究的新思考、新视角、新材料”“历代边疆治理与边疆社会发展”“历代边疆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边疆治理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书写、符号”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帕提曼·吐尔逊在致辞中介绍,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师范院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边疆学建设,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贡献师大力量。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推动边疆学基础研究与现实关怀深度融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凝聚智慧,助力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在致辞中提出,边疆研究者应当增强学术自觉,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边疆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他还谈到边疆研究的战略定位与时代价值,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以及边疆研究的特殊使命与责任担当。
新疆作为边疆研究的学术沃土,为边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表示,历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持续汇聚了众多国内外致力于边疆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有效推动了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实现了集思广益、共谋学科长远发展的目标。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李大龙以“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思考”为题,系统阐述了边疆学学科建设的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路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欣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帆通过清季民初历史教科书的案例,探讨了清朝“大一统”历史书写与近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协调问题。汪洪亮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边疆研究队伍建设的历程与特点。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袁剑围绕抗战时期知识界践行“到边疆去”以及认识“边疆之边”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归纳了抗战时期学人的边地视野与周边认知的形成过程,为当下学界深化对于“边疆—周边”空间连续性的认识提供必要的历史情境。
此次论坛由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承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