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举行。与会学者探索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中国实践及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新发展。
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型中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深刻剖析人类社会的道德根源和发展趋势,让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多元价值观中坚守正确的道德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春晨认为,人类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一种具有引导力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这一思想体系中关于公平正义的理论、关于道德理想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能够科学地诊断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根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段忠桥表示,正义是什么、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当促成哪些社会事态三个问题的混淆时常导致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错位争论,是否正义与正义能否实现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需要仔细辨别对待。《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表示,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重构了劳动本质与人的异化形态,生态危机拷问了代际正义的底线,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出回应。河北经贸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莹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是我们党解答人类和平发展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核心关联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李义天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凸显优势,必须严格坚持学术标准,结合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构建“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卫建国认为,伦理学创新不仅是技术和成果的突破,更应蕴含伦理精神、承载道德责任。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为导向,确保理论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善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当代性和实践性表明它是在发展的。我们要面向现实,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会议由辽宁大学、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