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24日,第十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沪召开,会议主题为“面向社会变化的语用学创新研究”。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健康传播等前沿议题,旨在促进智能时代沟通与社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构建中国语用学自主知识体系。
秉持现实关怀与理论自觉
语用学作为聚焦语言使用与意义建构的前沿学科,在智能技术深刻推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愈发凸显其连接认知、社会与文化的桥梁作用。
面对智能技术对社会交流模式的深刻重塑,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表示,在这一背景下,语用学的学科使命更应积极回应现实议题,致力于改善人机互动与社会沟通。语用学应在坚守学科根基的同时主动拥抱社会变迁,关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国际传播融合的新兴领域,以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展现其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学科担当。
语用学的现实关怀尤其体现在公共话语与社会治理层面。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风光提出,关于话语的研究正呈现多视角交叉融合趋势,要加强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深化对话语互动机制的理解,从而彰显语用学在服务社会治理、阐释宏观话语实践中的学术价值。
语用学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在个体健康与社会角色层面展现出重要意义。香港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奥尔加·扎伊茨从健康传播的社会语用学视角出发,以女性对衰老的认知与身份协商为例,展示了语用学在重塑社会角色、促进个体积极应对老龄化中的作用。她认为,相关研究应凸显语用学在应对重大公共健康议题、推动观念进步、制定文化适切性干预措施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在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冉永平看来,语用学人应始终秉持现实关怀与理论自觉,主动回应人工智能、数字交际、健康传播及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既深耕理论根基,又直面社会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的过程中积极贡献学科智慧,真正实现语用学知与行、理论与担当的有机统一。
在融合创新中加强学科探索
唯有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深耕中国传播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与前沿应用双向赋能,方能开辟学科新赛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语用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在这一融合创新的学科视野中,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语用行为的互动机制正逐渐显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认为,需将语用学与社会学、历史记忆研究紧密结合,拓展语用学的研究边界,为理解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提供新视角。
沿着个体发展的“年龄轴”观察代际沟通的差异性,语用学研究正在向全生命周期拓展。同济大学语言学与多模态符号学研究所副所长黄立鹤提出了“面向全龄周期的语用学研究”理论框架,强调应从“认知—躯体”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双重路径出发,结合多模态研究范式,系统考察个体语用能力在生命历程中的动态演变。
语言行为的历史演变,折射出社会文化的深层变迁。通过对16—18世纪和20世纪中叶汉语戏剧文本的历时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常务副主编夏登山揭示了感谢行为在形式、策略和功能上的演变规律。他表示,该研究将语用学与历史学、社会文化研究相融合,有助于开辟语用学在时间维度上的解释力,为理解语言行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范式。
这些跨学科探索共同指向语用学研究的系统重构。正如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所言,外语学科与语用研究应以前瞻性视野开拓新路径,以融合思维重塑学科架构,积极促进“语言—国别—传播—技术”多维贯通。学者要深入中国现实、依托本土实践,产出具有理论自觉与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建立起既契合时代特征,又彰显中国立场的话语体系与人才培育新模式。
语用学正步入以融合与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新发展阶段,要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在深化理论建构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拓展跨领域方法论与视野,更好构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学术话语。语用学要坚持以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聚焦本土实践、增强理论自觉,系统推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并在人机交互、健康传播、国际话语等领域展现更为强大的活力与价值,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理论体系。
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