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现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与未来方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8月16日,“孙中田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和期刊杂志的50余名学者和孙中田的家属代表、学生等参加会议。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学术传承,纪念孙中田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贡献,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深化。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庞立生在致辞中表示,以孙中田为杰出代表的文艺名家和学术大师,开创了东北师大中文辉煌的历史,奠定了东师中文高雅的文化品位、纯正的学术品位和阔大的学术格局,为新中国中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春雨提到,孙中田开拓创新的学术探究精神,积淀在东北师大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征程中,持续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吉林大学原校长刘中树通过视频方式回顾了以孙中田、刘柏青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学人,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和高尚人格,确立了东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

孙中田在茅盾研究、鲁迅研究、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从茅盾研究的范式创新到东北区域文学的价值重估,从现代文学方法论的探索到学术传承的当代启示,与会学者的交流研讨为中文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开辟新境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中忱表示,孙中田在研究中突破单一的革命叙事,引入现代性视角。这种兼具历史深度与理论创新的研究范式,不仅延续了第一代学者的奠基工作,更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路。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祖华聚焦孙中田的茅盾研究特色,认为其将作品置于作家经历、时代背景与美学标准的立体维度中考察,开创性地融合历史考证与美学批评,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示范性样本。这种研究方法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向多元学术阐释转型。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解志熙认为,孙中田通过三个维度突破研究局限,在研究范围上延伸至东北沦陷区文学等边缘地带,在方法上实现政治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在史料建设上坚持实证精神抵制教条主义。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以亲历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孙中田的学术人格,特别讲述了其在中国茅盾研究会换届工作中展现的学术领导力,以及《茅盾全集》编校等基础性工作的学术价值,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孙中田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师德传承有机统一的大家风范。

此外,与会学者还深入探讨了孙中田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贡献,认为孙中田等人所著《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在地性”研究视角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重构了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谱系。与会学者认为,这种区域文学的研究范式,对当下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此外,1980年代孙中田对《子夜》金融描写的阐释,开创了文学与诸种现代性问题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这种研究视角更凸显出前瞻性的学术价值。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高等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吉林省文学学会、吉林省美学学会、吉林省文艺评论基地、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东北师范大学艺术高等研究院等协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