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四种写作模式(变焦、交集、漏斗和拼接)如下:
1. 变焦模式
核心逻辑:将文献呈现的细腻程度比喻为电影镜头的“远景”“中景”“特写”。
具体到文献综述中,“远景”指的就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呈现较为宽泛,多作为背景材料,它一般不需要对每一项研究做具体描述,也不必逐一做批评性的评价。
具体应用:
远景:宽泛呈现背景材料,无需具体描述或批评。
中景:介于远景和特写之间,需稍多描述性材料,但不涉及细节。
特写:对关键文献进行批评性审查,指出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2. 交集模式
所谓“交集模式”,需要我们将与选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献视为相互交织的“集合”,通过识别与描绘这些集合之间的交集与覆盖范围,来系统化地进行文献综述。
核心逻辑:将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视为相互交织的集合,通过识别交集区域分析研究问题。
具体应用:
明确选题的核心维度(如2-3个),每个维度代表一个集合。
围绕每个集合梳理文献,聚焦交集区域分析难点、争论或空白。
3. 漏斗模式
核心思路:模仿漏斗结构,由宏观背景逐步收缩到具体研究问题。
段落结构示例:
第一层:领域重要性(如"全球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引用5篇宏观报告。
第二层:现有解决方案(如"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 综述10篇综述类论文。
第三层:聚焦关键问题(如"超声图像识别准确率")→ 深度分析15篇实验论文。
避坑指南:每层文献数量比例建议5:3:2,避免头重脚轻。
核心逻辑:从宽泛到具体,逐步聚焦研究问题。
具体应用:
先介绍研究领域的广泛背景,再逐步缩小范围,最终聚焦到具体研究问题。
通过层级递进筛选文献,引导读者理解研究问题的定位。
4. 拼接模式
核心逻辑是:以时间顺序、作者分类或子主题为结构(如“A认为……,B指出……,C强调…”),简单拼接文献片段,缺乏对观点异同的对比、对研究矛盾的批判性探讨、对理论演进的梳理,以及将文献整合为有机整体的综合论述,最终综述呈现出一种信息“拼图”的形式。
核心逻辑:以时间顺序、作者分类或子主题为结构,简单拼接文献片段。
具体应用:
缺乏对观点异同的对比和批判性分析,呈现为信息“拼图”形式。
常见于部分已刊论文,但逻辑薄弱,需谨慎使用。
(注:文章来源于“陨石MBA论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