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的区别
来源:“赫尔墨斯的公共管理百宝袋”公众号
论文研修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存在多方面的区别,具体如下:

01

定义

理论框架:是基于正式理论构建的,可能包含理论的全部或部分,适用于使用正式发表且可识别的理论或理论部分的情况。它是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前提的集合,由一个或多个理论发展而来,研究者通过它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研究中。

例如,在研究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时,可以构建一个循证治理的理论框架,从循证治理的证据、公共价值和领导力三要素出发,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循证治理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指导数据收集和分析。

概念框架:比理论框架更广泛,可归纳地从当地相关的概念和变量中推导出来,可能包含理论方面,但更强调研究者的视角和经验,有助于提供原创性观点。它描述了已知知识的状态,识别现有理解的空白,并概述研究项目的方法论基础。

例如,在研究公共数据资源治理时,可以构建一个“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概念框架,揭示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一般性规律。这一概念框架帮助研究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释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02

研究中的作用

理论框架:通过应用理论来解释事件或研究问题,是理解研究问题的主要手段。它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指导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使研究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研究“最多跑一次”改革时,可以借助“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框架,分析改革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这一理论框架指导研究者关注公共服务使用者的体验,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

概念框架:通过整合相关概念提供对现象或研究问题的更广泛理解,是归纳过程的结果,将小的概念拼凑起来展示可能的关系。它主要用来证明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问题在现有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研究可能对现有知识做出的贡献。

例如,在研究公共数据资源治理时,概念框架揭示了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包括协调阶段、整合阶段和规范阶段。这一概念框架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作用,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03

与研究方法的关联

理论框架:在演绎研究方法中,理论框架通常在数据收集之前构建,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相对固定。研究者根据理论框架来设计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和分析数据,以验证或反驳理论假设。

例如,在研究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时,研究者可以基于循证治理的理论框架,设计研究问题和数据收集方法,并在数据分析中验证这一理论假设。

概念框架:在归纳研究方法中,概念框架更为重要,它可能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构建概念框架,从而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初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研究。

例如,在研究公共数据资源治理时,研究者可能会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概念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规律。

04

内容构成

理论框架:主要由理论概念、理论命题和理论假设构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它通常涉及较为抽象和普遍的概念,如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等,并通过这些概念来解释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行为。

例如,在研究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时,理论框架可能包括概念如“循证治理”、命题如“循证治理能够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效果”以及假设如“证据质量高的循证治理能够有效控制疫情”。

概念框架:除了理论概念外,还可能包括研究者自身提出的概念、隐性理论或工作概念化等。它更注重具体的研究背景和情境,强调概念之间的实际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概念与研究问题的直接相关性。

例如,在研究公共数据资源治理时,概念框架可能包括研究者提出的“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概念来构建公共数据治理体系。

05

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理论框架: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解释研究结果,将其与现有理论相联系,从而验证或拓展理论。如果研究结果与理论框架一致,可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如果存在差异,则可能促使研究者对理论进行修正或提出新的理论假设。

例如,在研究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时,如果研究结果支持了“循证治理能够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效果”这一假设,那么这一发现可以增强现有理论的可信度。

概念框架:有助于研究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释研究结果,揭示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和影响因素。通过与概念框架的对比和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例如,在研究公共数据资源治理时,研究者通过概念框架发现,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经历协调、整合和规范三个阶段,这一发现为公共数据治理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注:文章转载于“赫尔墨斯的公共管理百宝袋”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