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17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抗战史领域的重大议题,共同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从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抗战史研究取得众多成果
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洗刷了百年屈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同时,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和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为同盟国在全球战场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庆葆表示,我们要共同铭记这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胜利,通过严谨的档案挖掘与充分的学术交流,揭示历史的复杂真相,告慰先烈,昭示后人。
江西九江见证了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抗战历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上演了无数中华儿女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抗战故事。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文定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伟大抗战精神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助于共同挖掘宝贵历史经验中的时代启示,共同维护当今世界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九江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斌表示,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深刻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铭记他们的不朽功勋,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要从这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中深切领悟伟大抗战精神,汲取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磅礴力量。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抗战史研究从进展缓慢到逐步发展,再到取得众多重大成果,如今已进入新的阶段。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表示,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抗战史研究进展缓慢。20世纪80—90年代,抗战史研究日益繁荣,涌现出诸多成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学术界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推动抗战史研究走向高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提出,目前,中国抗战史研究在史料应用、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很多有待深化的问题。他提出,要把抗日战争史放在整个中外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考察。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侃表示,早期抗战史研究较多从物理性、制度性、政策性等角度开展,现在正逐渐从人的角度理解战争。从人的角度开展研究,可以展现抗战史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更有效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为世界反法西斯研究提供中国视角
会上,“抗日战争专题研究”首批55部著作正式发布。担任“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主编的朱庆葆提出,该系列图书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使命与学术界同仁多年的心血,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民族记忆工程,不仅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更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重塑了抗战史的叙事逻辑。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提出,该系列图书通过整合日本军部档案、东京审判未公开文献及多国战时外交文书,首次从全球史视角重构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贡献,彻底扭转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二战史观,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学术基石。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表示,该系列图书打破学科畛域,科学阐释了中国抗战史在二战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推动抗战史研究国际对话
如今,抗战史研究已进入一个需要新视角、新方法、新史料不断突破的深化阶段。朱庆葆提出,随着多国档案的进一步开放,民间史料的不断挖掘,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去解读那段复杂的历史。多元视角的融合、不同观点的交锋,必将极大推动抗战史研究向更广阔、更精深的领域发展。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魏格林表示,在1943年召开的莫斯科会议上,中国成为《四国宣言》首批四个签署国之一,这是一项重大成就。这场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开始把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联系起来。韩国釜山大学教授裴京汉揭示了中国抗战与韩国独立运动的紧密关联。
“中外学者的多元视角,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说道。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80年过去,抗日战争史研究仍有广阔空间。跨国档案的整合、区域史的深化、弱势群体的关注、记忆传承的创新,都是学者未来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学者必须以更扎实的研究、更开放的对话,向世界讲清中国抗战的历史逻辑与世界意义。与会学者呼吁以严谨的态度挖掘史料、创新方法,不断深化抗战史研究;打破国界与学科壁垒,共同开展跨国档案整理、联合研究项目,构建更立体的历史叙事;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话语,让“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代代相传。
会议由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九江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