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质的论文,不仅要有详实的实验数据和掷地有声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也需要具备条理性。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一样,都会有一定结构,使得文章读起来很有节奏。
有条理的学术论文有这么几个特点:
连贯性(Coherent): 完整的、连贯的、前后一致地讲了一个故事。
递进性:文章像盖一座城堡一样,一个观点搭着一个观点地盖起来,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的递进,像是作者一点点展开一副地图,带着我们徇着它的方向一步步到达目的地;
逻辑性: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是清楚的、符合常规逻辑的,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顺序是合理的、有利于读者理解的;
简洁性(Concise): 文章不啰嗦,句句有用;要义无缺失,句句不能少;
易读性:让读者读起来很舒服,不费力,不困惑。
总的来说,读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就像跟一个头脑特别清晰的人对话,他知道他要去哪,脑中图景不乱,步伐清晰,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的带着你顺着他的思路走,直达目的地。
读没有条理的文章你仿佛看到一张思路不清楚的面孔——作者东拉西扯,好像哪句话都是对的,但是你跟的很累,听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比如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罗列文献型:文献综述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作者罗列了一大堆不同的文献,一个接一个,罗列完了你却并不知道这些文献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罗列它们,作者到底接下来想干嘛;
思路跳跃型:作者说了一个观点,还没有解释好,又跑去说了另外一个事;另外一个事还没说完,又跳回来说第一个观点;
前后矛盾型:作者在文中先前提到的观点和后面的观点向左,或者不能互相支持, 或者仿佛忘掉了前面说了什么;
佛系无求型:你也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什么,要往哪个方向走,作者洋洋洒洒地以一种写散文的风格在写研究论文;
彻底思路混乱型:作者是任性的小公举,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读者如同面对一团乱麻,只有使用读心术才能跟随作者魔鬼的步伐。
我们大部分人在动笔写论文的时候都不是思路百分之一百清晰的时候,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明确,就是在写的时候我们要去寻找自己最主要的主论点,而每个主论点都应该由分论点去支撑,如果必要,分论点又应该有分分论点来支撑。
理论上来讲,任何一篇条理清楚地论文都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观点组建而成的,仔细去分析好的论文,你会发现它们每一个”section”(部分)都是围绕一个主观点进行论述的;section里的每个段落都以几个分观点来支撑主观点;每个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又都以分分观点的来支撑分观点。这样就呈现出了三级观点的结构。而一篇文章里为了把观点说清楚,经常会出现更多层的论点,仔细画出来的话可能是四层、五层甚至更多层的机构。
所以这对于我们写论文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几个:
好论文的每个主论点是什么非常清楚突出;
主论点和主论点之间不是没有关系的,而应该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的(比如,“春夏秋冬“之间是按照时间顺序的逻辑关系展开);
主论点的展开是由几个不同的分论点支撑的;
分论点之间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的(以此类推分论点和分分论点,以及分分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好文章在连结不同论点的时候总是给读者一些语言上的提示,有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
每个论点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层次,不可以随意向上一层或向下一层移动,否则就会出现逻辑不清的感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到“雨伞”这个比喻:again, 你最重要的主观点是连接全文的一条纽带,哪里都不能断,前后紧密贯通,这最终才形成了全文一条清晰的脉络,就像雨伞合起来时伞的主干是一条完整的系统;但为了把主观点解释清楚,我们又需要把每个主观点打开来讨论,找到几个分论点来支撑每一个主观点,就像伞张开的时候横向的支架对纵向主干的支撑。
仔细去观察好的文献,你会发现作者在安排各个主观点出场顺序上一定花了些心思,主观点是层层递进地呈现给读者的,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带着读者完成对每个主观点的理解和接受;
同时,好的文章在讨论一个主要观点时,这个部分的每一段或每一句话都会跟这个主要观点有关,目的非常明确,而不是跳来跳去(比如,在讨论“春天的特点”时候忽然讲一句秋天的特点又跳回来),也不会讨论跟该主论点无关的话(比如,讲春天的特点时忽然讲到颐和园的风景,于是讲起了颐和园的历史)。这就是我们常在评语里看到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注:文章来源于“保研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