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延安,宝塔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枣园的枣树上挂满青果,杨家岭的窑洞前青苔斑驳。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当我踩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张学良公馆的青砖小楼,触摸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斑驳的门楣,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柜前凝视当年的纺车与补丁叠补丁的旧衣,忽然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延安革命旧址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的深刻意蕴。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历史的密码,每一孔窑洞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答案。这不是一部静态的史书,而是一部永远向光生长、与时代对话的精神巨著。
一、旧址里的历史长卷: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精神原乡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史密码。在张学良公馆的复原客厅里,1936年12月12日的旧报纸无声诉说着西安事变的历史转折;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泛黄的"通行证"上,墨迹勾勒出30余万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精神图谱。这些旧址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一部立体的中共党史教科书。
当我们在《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专题课中系统梳理这段历史时,那些散落在旧址中的细节逐渐串联成线:凤凰山麓的窑洞里,《论持久战》的思想光芒穿透时空;杨家岭的礼堂中,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王家坪的作战室里,红蓝铅笔标注着全国战场的战略布局。抗大旧址的土操场虽简陋,却培养出20余位共和国元帅,印证了"真理的力量比钢筋水泥更加坚固"的深刻哲理。
延安旧址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革命的"物理空间",更在于完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历程。这是一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精神原典,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胜利的完整逻辑。
二、旧址里的精神密码:从革命传统到人民情怀的基因传承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让人动容——保育员们用体温捂热冻僵的孩子,用草绳编织摇篮,用生命守护"革命的种子"。在17次轰炸中,保育院的孩子们无一伤亡,这背后是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
领袖们的生活细节更彰显精神本色:毛泽东的菜园里种着普通白菜,周恩来纺线的纺车留着深深指痕,刘少奇的睡衣打了14个补丁。这些"小事"里藏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在梁家河的知青窑洞前,我抚摸着习近平同志当年打坝淤地的锄头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一个青年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轨迹:他带领村民建沼气池、修淤地坝、办铁业社,用实践回答“什么是中国的农村”“怎样改变农村的面貌”。当讲解员说起“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忘记读书”时,我忽然想起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的《资本论》《毛泽东选集》——那些被翻得卷边的书页,那些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批注,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学习、与时俱进”的精神注脚。从延安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大生产运动中的南泥湾开荒,从“只见公仆不见官”的鱼水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延安旧址里的每一个场景都在诉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种人民情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旧址里的时代课题:从历史镜鉴到自我革命的现实启示
《坚持自我革命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专题课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举行。站在当年党的七大召开的地方,听着讲师解读“窑洞对”的历史深意,我忽然意识到:延安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实的参照系。70多年前,黄炎培先生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给出“民主”的答案;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而这两个答案的密码,都藏在延安的旧址里——从延安整风运动确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到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从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刀刃向内”的勇气。
在参观王家坪革命旧址时,讲解员讲述了一个细节: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主动撤离,毛泽东同志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在新时代,这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经转化为“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转化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实践。旧址里的历史镜鉴告诉我们,自我革命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要求,体现在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中,在“打虎拍蝇”的雷霆行动里,在“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里。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些历史镜鉴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在每一个历史关头,党都能直面问题、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离开延安的那天,夕阳把宝塔山的影子拉得很长。回头望去,枣园的窑洞在暮色中愈发庄重,仿佛一本永远合不上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行都蕴含智慧。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把延安革命旧址这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带进课堂,用青年的语言讲述历史的故事,用时代的视角解读精神的密码,让“延安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因为我们知道,这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终将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续写新的篇章;而这些旧址里的精神火种,必将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燃烧得更加明亮。
(汪明进,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