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
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仪式
在复旦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7月31日,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副市长李国莲,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等出席。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明主持仪式。

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致辞 记者 陈炼/摄

“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确立

会上,许征、李国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盛晓蕾、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郑奕、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郑咏滟、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文少卿共同启动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及“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

与会领导共同启动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及“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 记者 陈炼/摄

北京劳雷影业有限公司总裁、制片人、导演方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卫南、文少卿共同启动纪录电影项目;文少卿介绍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现场,三辆移动考古实验室车已经整装待发。车身设计独具匠心,除了印有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和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的标志外,还装饰了克拉玛依抽油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和象征分子考古的DNA双螺旋,这些元素在车身营造的夜空星辰中交相辉映,彰显了项目连接科技与历史的探索愿景。

据校方介绍,2024年8月,复旦大学与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推动设立民办非企业机构——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作为市校双方落实协议和拓展未来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枢纽平台。根据规划,中心在第一阶段将以数字文旅方向为先行领域,由文少卿领衔。该方向旨在将对新疆地区人类历史演变过程的科学研究,与数字经济深度结合,开发和推广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从而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研究中心将依托复旦大学在科技、人才及多学科交叉上的优势,以“数字化+特色产业”为模式,市场化推进在文旅、石化、健康等领域的合作。

复旦和克拉玛依的合作如何取得实效?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自己的专业领域,文少卿决定从“科技考古”切入。经过一年的筹备,作为研究中心在数字文旅方向的首发之作,“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确立,按计划将以新疆为第一季起点,用3到5年时间将项目扩展至国际,覆盖从古长安至古罗马的古丝绸之路全段。该项目由复旦大学与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依托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及分子考古车队,整合考古学、遗传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力量,利用古DNA检测、三维扫描、同位素分析及AI技术,致力于科学复原古丝绸之路沿线古代人群的体貌特征、社会形态及文化互动模式。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研究中心主任文少卿作分享 记者 陈炼/摄

从科学角度揭示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10周年。8月至10月,项目第一季正式启动,由项目责任人及考古车队长文少卿领衔的研究中心数字文旅团队将负责执行此次探秘新疆文化遗产的重任,复旦大学的分子考古团队将赴新疆进行田野考察。其路线计划纵贯新疆东部,北起阿尔泰山地区,中经吐鲁番盆地,最终抵达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地区,对沿途多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进行系统性探查。文少卿表示,“通过这次新疆考古之行,我们希望为了解欧亚大陆人口迁徙史提供新视角,更希望从科学角度揭示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

考古团队表示,样本一出土,就在车上进行检测,车载式的研究范式让实验室研究与田野考古结合得更加紧密,有利于第一时间相互配合并有效解决学科问题。考古车开到哪里,研究中心就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做到哪里,和克拉玛依的合作就拓展到哪里。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就是一座车轮上的研究中心,丝绸之路上的广阔天地都是研究中心的施展空间。

负责老师介绍,为取得更好的文化润疆和国际传播效果,项目将通过纪录片与真人秀进行全球传播,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带动沿线文旅产业发展。团队将用镜头语言与数字技术,全景式记录这场穿越时空的科考之旅,通过分子考古学的证据,揭示不同种族群体在古代新疆这片地区,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演变与迁移,聚焦于科学证据的采集与分析过程,并邀请相关专家阐述人类融合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原理。摄制将以纪实、采访、模拟场景、历史还原等多重影像形式,展现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互动,为观众带来独特视听体验。

参加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仪式嘉宾合影 记者 陈炼/摄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