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缺乏"问题意识"是学术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表现为研究目标模糊、论证逻辑松散、学术价值不足。以下是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
1. 选题层面
(1)选题过于宽泛(如"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选题重复陈旧(重复已有研究无新视角)
(3)伪问题设置(研究问题本身不成立)
(4) 问题表述模糊(使用"若干问题""相关研究"等笼统表述)
2. 文献处理
(1)文献综述堆砌而非批判性梳理
(2)未能识别研究空白
(3)文献与核心问题脱节
3. 论证结构
(1)问题-方法-结论不匹配(三角关系断裂)
(2)子问题与核心问题逻辑断裂
(3)论证过程偏离初始问题
4. 学术贡献
(1)未能明确回答"为什么值得研究"
(2)创新点表述含糊(如"多学科交叉"等空泛表述)
(3)结论未能呼应初始问题(未闭合论证循环)
1. 问题化技术
(1) 从现象到问题的转化:使用"虽然...但是..."句式(如"虽然已有X研究,但Y机制仍未阐明")
(2) 构建问题树:核心问题→子问题→孙问题(一般不超过三级)
2. 文献对话策略
(1) 创建"学术坐标轴":在理论-方法-对象三维度定位
(2) 矛盾识别法:寻找经典文献中的观点冲突(如"A学派主张X,而B学派坚持Y")
3. 论证结构优化
(1) 问题导向的写作框架:
问题陈述→现有解释不足→本文解决方案→验证过程→剩余问题
(2) 使用"问题-假说-检验"三线结构
1. 问题诊断工具
(1) 5W2H提问法:对选题进行What/Why/Who/Where/When/How/How much维度检验
(2) 边界测试:明确说明"本研究不解决..."(如"本研究关注X机制,不讨论Y因素的影响")
2. 写作过程控制
(1) 建立问题日志:记录写作过程中每个论证环节与核心问题的关联
(2) 反向提纲法:每完成部分内容后,反向提取该部分回答的具体问题
3. 同行评议指标
(1)问题显著性(该问题在领域内的重要性)
(2)问题新颖性(与已有研究的区分度)
(3)问题可解性(在现有方法体系内的可行性)
最后建议作者在论文完成后进行"问题审计":
1. 能否用一句话清晰陈述研究问题?
2. 每个章节是否都在直接回答该问题的某一方面?
3. 文献综述是否指向待解决问题的知识缺口?
4. 研究方法是否针对问题特性设计?
5. 结论是否提供了该问题的确定性答案?
(注:文章来源于“质性分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