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10日,“功利主义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功利主义论坛在吉林长春召开。与会学者就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与功利主义的当代意义等相关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认为,功利主义研究的转折点可能已经出现,因为整个西方政治面临着巨大的瓶颈。澳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翟小波表示,边沁强调在决策时需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关心和考量,理论上需要将每个人都算进去,但是在现实中会有困难,只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杨天江认为,边沁主张的权利观是实证的、以功利为基础的,其功利主义权利观推动了权利理论乃至人性地位的转变——人成为了权利、法律和其他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
功利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发起于对边沁经典著作翻译,逐渐拓展到研究功利主义的当代意义。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青表示,边沁关于逻辑的定义超出了哲学领域,其由逻辑引申的思想聚焦于实体分类(虚构理论)、语言分析、价值理论、法律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等方面,体现了边沁将逻辑应用于澄清和重构知识体系并最终服务于社会改革的努力。商务印书馆编审、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白中林介绍了边沁文集的版本、人名地名翻译的确定和翻译原则,提倡研究性翻译,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同时需要跨学科和学科内双向对话展开。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晋运锋表示,功利主义的后果论、效用论与集合论三大要素中,当代困境多与集合论相关。反思功利主义的当代意义就要反思如何认识、如何证成、如何遵守从个人利益到公共利益的集合方式。他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是聚焦于功利主义能解释的部分,但这种方式会使功利主义的话语系统与适用范围大幅缩小并丧失吸引力;二是在传统中寻找形成公共利益的集合方式,代表是规则功利主义。虽然这会面临规则崇拜等危害,但在政治现实的语言系统中依旧深藏着功利主义的可能性。
会议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