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天津大学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和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天津大学举行。此次研培班旨在强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增进其对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多元思维、系统观念,促进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与发展。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锵表示,希望各位传承人能够积极融入京津冀非遗传承人大家庭,加强三地间、项目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把握天津大学所传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京津冀非遗项目协同发展,讲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故事。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宗成灵表示,近年来,天津市非遗保护实践愈发完善,国家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更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十年来,天津大学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统筹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善作善成、不断发展。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玉坤回顾了过往九期研培班的历程,期望学员们能够牢记初心与使命,在一个月的研修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果。
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进行了“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主题演讲。马盛德以目前国内非遗保护出现的现象作为例证,从非遗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了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和总结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
开班仪式合影
天津大学自2018年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来,累计举办研培班10期,培养学员超过300名,涉及布老虎、木雕、葫芦、面塑、风筝等10余种非遗项目,拓展了非遗的当代表达空间与社会赋能路径。本次天津大学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和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是在历次研培经验之上的整合、总结与发展,增加了新媒体、AI技术应用、现代设计与非遗三大模块的新课程。此外,本次研培班还安排了学员之间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实地参观考察,力图从多方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